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最近馬東提出了一個新詞:事在人先

他說,既然來工作了,那就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緒過多地帶到工作中來。生活歸生活,工作歸工作,工作不應該情緒化。

把工作放在情緒前面才是“事在人先”,把工作放在情緒後面的往往可見其天花板。

他說自己在招聘時,會注重他們有沒有這種意識,如果沒有,很可能就被Pass了。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這段話一說出來,就遭到了“玻璃心”網友們的抨擊,有人說這種公司我不會去的,把人當機器人對待;還有人說他是生意人,我們一笑而過就好;更有人反問他,你做到了嗎?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雖然馬東的話看似無情,但是很正確,反觀動不動就抨擊人的那些人,他們這輩子就這樣了。

因為工作的確是不應該帶情緒,這樣才能越走越遠。

接到任務後,應該是做而不是抱怨

蔡康永說,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領導給你一項有難度的任務時,你第一反應是什麼,就決定你能走得遠;如果你對領導說“這麼難啊,你的要求不合理”,其實你在領導心裡就已經被貼上標籤了。

當你抱怨時,就是在給自己心理設限,那你是真的完不成。

不管領導給的任務難不難,合不合理,都應該用行動來說服他,而不是抱怨,抱怨只會壓制自己的潛力。

第一時間拿出行動,不管能不能達到目標,證明給了領導看,他就知道你已經努力了,他不會再為難你。

能力很重要,但情緒也很重要,因為負面情緒會給自己下暗示,“這工作我完不成”,“今天我心情不好,做不下去”,“我很討厭領導,我偏不做好”。

最後吃虧的是誰?受限制的是誰?還是你自己。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負面情緒會影響做事的效率

我們部門領導是個比較討厭的人,後來我們就建了一個群,經常在裡面吐槽他,後來我發現越吐槽他時,自己心裡的負面情緒越多,越做不好事。

我們每天就想著他哪裡又做不好,說話語氣又怎麼不好了,提的要求又怎麼不合理了。

最後他每提出一個新任務時,我們會本能地吐槽,本能地暗地裡罵他,後來仔細想想,他提的任務並不是那麼難完成,他的要求並不是那麼無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都帶著情緒,導致對他的任何要求都覺得不合理,心裡不爽時,做事就會拖拉。

後來我認真調整自己的情緒,理性地看待,每次他提的要求我第一時間是先接下來,然後再分析怎麼做,所以我是越做越好,也得到了鍛鍊,能力有很大提升。

想起之前帶著對領導的敵對情緒工作,不僅耽誤了自己,還更容易使自己變成抱怨的人,影響其他人的情緒。

所以,工作中最應該砍掉的就是負面情緒,它就是工作中的絆腳石。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強者標配都是“事在人先”

近期看了《在遠方》,女主角是馬伊琍扮演的路曉歐,是一個非常冷靜地心理學專家,而正是因為她的理智和冷靜,她走的越來越遠,直到頂峰。

她只要一工作就馬上投入狀態,不受任何私人情緒的干擾。

有一集是姚遠公司遇到危機了,必須要裁員,而姚遠一直下不了狠心,她幫姚遠下了,裁掉了很多人,全公司都罵她冷血,沒有人情味,但她依舊堅持自己的原則。

還有一集是她要幫劉氏解聘一批在公司待了很久的員工,她心裡很抗拒,也同情他們的下場,但又不得不做,因為她有職業道德。

她每約談完一個人,就把那個人忘記,重新投入另一場約談中,但她也由此交到了很多專家。

拋開生活不談,她的職業能力是最強的,從來沒看她受個人情緒影響,即使是面對跟姚遠搶物流市場時,也毫不留情。

所以,她在工作上非常出色,年紀輕輕就成了總經理。

馬東:“事在人先”,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

我們反觀今天的大佬們,哪個不是“事在人先”,馬雲如此,李嘉誠如此。

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上出色,還真得拋開個人情緒,把生活和工作分開,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事在人先,註定不受歡迎

有句話說高處不勝寒,公司的管理者往往很難被人理解,也常常被人討厭,所以在公司連個能說知心話的人都沒有。

你還會發現,只要是做了領導的人,他們往往很少講感情,都是用規章制度來說話的,因為喜歡講感情的領導會讓下面的人失了分寸。

為什麼說事在人先不受歡迎?因為普通的打工者人數遠高於優秀的打工者,當你說工作中不能夾帶個人情緒時,他們第一句話一定是懟你,“冷血、自私、無情”。

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不是指把人當機器人使用,而是對員工的一種期待,老闆肯定希望員工越能幹越好,越有出息越好,他希望你能做的越來越好,即使是後面他留不住你。

因為情緒化工作是職場大忌,會擾亂人的心智,影響做事效率,積聚負能量,到頭來一事無成。

所以,如果你想在職場中好好打拼,還真得“事在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