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為通過自己的方案,不惜用半個月時間進行說服


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為通過自己的方案,不惜用半個月時間進行說服

(電視連續劇《秋收起義》)


毛澤東在長沙召集會議,計劃發動秋收起義。新任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主張將湖南全境劃分為湘東、湘南、湘西和西南四個地區,分別以長沙、衡陽、常德和寶慶為中心,同時組織起義。與會者都極力贊同彭公達的方案,只有毛澤東表示反對。

毛澤東在師範學校時的同學蕭子升曾經說過,毛澤東有兩個非凡之處,其一,他是一個出色的謀略家和組織者,對於所從事的任何事情,都肯花功夫去精心規劃,其二,對於敵人的力量估計得異常準確。

從毛澤東做事和判斷的標準出發,彭公達的方案至少存在兩個問題:規劃不細緻,不顧敵我雙方的主客觀條件,貪大求全,分散使用力量;輕敵盲動,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得太小太弱了。

毛澤東力主集中力量,縮小範圍,選擇一處地方發動起義,其餘地方只虛張聲勢,用標語傳單造成聲勢,達到擾亂敵人部署,牽制敵人的目的。

他認為起義地點必須同時符合多個條件,比如敵人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黨組織和武裝力量沒有遭到嚴重破壞等。毛澤東曾多次親臨湘東贛西等地進行調查研究,在他看來,這一區域完全具備條件,特別是還保存著一批由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力量,可以作為起義的軍事骨幹。


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為通過自己的方案,不惜用半個月時間進行說服

(電視連續劇《秋收起義》)


這時張發奎部已南下廣東,唐生智部大半在安徽、湖南一帶與南京政府的軍隊對峙,唐生智留在湖南的部隊也多數調往湘南,以防範已投靠李濟深的許克祥。總體來看,湘東敵軍比較空虛,形勢有利,毛澤東因此提出應以長沙為中心,在湘東贛西發動起義。

毛澤東的主張在省委中開始是孤立的,省委委員中除了他自己(毛澤東亦是新省委常委)外,只有兩到三個支持者,其餘都支持彭公達。

起義的地區範圍由此成為爭執不下的焦點話題,大家爭論得非常激烈,並且都一一擺出了對自己有利有理的依據。

1927年8月21日至23日,省委再次召開擴大會議。陳新憲在會上發言,他是寶慶人,不僅在發言中贊成彭公達的方案,還自告奮勇去寶慶組織起義。

陳新憲到長沙後,曾向毛澤東和省委作過寶慶方面的調查報告。根據陳新憲的報告,寶慶的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已經瓦解,農運領導人全部犧牲了,地委領導和國民黨左派除被殺被關者外,也大多逃散。毛澤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陳新憲所言很不現實:“你說寶慶現在留下的個別領導人,原來就是公開身份的也不敢出來活動,你們寶慶這個湘西南中心嘛,目前無兵無將,安能舉義?”

毛澤東的看法是寶慶如今不能舉行起義,只能儘快恢復黨組織,起宣傳和支持長沙省會的作用。“我們佔領長沙,你們那裡的黨團組織、群眾組織就會迅速發展。”


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為通過自己的方案,不惜用半個月時間進行說服

(電視連續劇《秋收起義》)


不光是寶慶,毛澤東認為以湖南省委所具備的精力、人力和經濟力量計算,要在衡陽、常德同時發動起義,也非常困難,必須有所捨棄。

毛澤東的性格是一旦拿定主意,便不肯輕易改變立場,他所要做的只是如何說服別人。

從8月16日省委第一次會議起,直至8月30日省委召開最後一次擴大會議,毛澤東用了足足半個月的時間進行辯論和說服,參與討論的人員從只有他一個人“持之最堅”,發展到除彭公達之外,所有人都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他的方案。

毛澤東意志堅定,鍥而不捨,但同時也不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為了照顧彭公達的意見,他對自己的方案做了適當修正,同意在湘南和湘西有條件的地方發動起義。

雖然彭公達仍舊認為,縮小起義範圍是“自己畫一個圈以自限”, 可是既然大家都已同意,而他自己也想在長沙即刻舉行起義,於是就不得不表示接受毛澤東的方案。這樣,湘東起義計劃便得到了全票通過。

會議結束後,湖南省委的兩位政治局候補委員立即分頭行動,彭公達赴武漢中央彙報請示,以求協調一致,毛澤東就任前敵委員會(秋收起義指揮機構,簡稱前委)書記,赴安源部署起義。


秋收起義前,毛澤東為通過自己的方案,不惜用半個月時間進行說服

(電視連續劇《秋收起義》)

今日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