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需要後天培養的一種思維方式!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話題,源於自己再次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觸動,在回顧自己成長的痕跡中,很多時候的言行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而帶來的選擇,這使得我非常想深入思考下為何自己沒有形成這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是否存在某種培養模型。

同理心是需要後天培養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mba百科中將同理心定義為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從理性層面上來看,要想完成同理,至少需要具備以下能力:1、能夠有方法和能力讓自己的思維站在對方的角度和位置上。2、能夠感知到別人存在的情緒。3、有辦法客觀的理解他人情緒。4、能夠通過言行將自己的理解傳達過去的能力。所以,這四個細節方面需要進行解析如何達成。

第一種能力要求思維站在其位置和角度,這裡分為兩個點,一是需要確定其位置,位置即是其所處的客觀環境,而如何分析一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呢,其實在小學時候就已經教給了我們,在小學時期,我們學習了故事的構成要素分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我們在分析客觀環境中也需要了解別人所處環境的這幾個要素;而角度則是別人面對事情的態度,瞭解其態度可以得出其角度,位置和角度兩者相加就是其立場。

第二個能力則是感知別人的情緒的能力,人的情緒主要是通過表情、語氣、肢體等非言語信息進行不經意傳達,而感知則需要準確判斷其傳達出來的情緒信息,這是一項較難的事情,因為現代社會人很多都會故意隱藏、甚至偽裝自己的情緒,不然為啥叫做帶著面具的生活,比較合適的方法是根據其態度來觀察其情緒。

同理心是需要後天培養的一種思維方式!


第三個能力則是有辦法將其情緒產生的源頭通過逆向思考得出來,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人是如何產生這種情緒,從而潛意識轉化為其態度,產生行為的。

觀察以上三者的邏輯,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種通過他人行為和態度的那種現象去反向推導源頭的思維模式或者習慣。逆向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思考,源於希臘哲學提出的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要想培養出這種思維習慣,需要的是自由思考、不斷質疑的思想土壤。

現代的世界能培養這種思維的土壤極缺,這和社會實際情況有關,而在歷史上思想發展最為快速的時代都是在城邦時代,例如西方的希臘、東方的春秋時代,因為那個時候有形成這種風氣的土壤,這也是曾仕強所講的“中國人有同情心而缺少同理心”,那是因為同理心比同情心更深入,是需要進行後天培育的一種能力。

同理心是需要後天培養的一種思維方式!


回到第四種能力:言行能力。這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一為言,即能夠聽到對方想說,說到聽者想聽,即傾聽的技巧和表達的技巧;二為行,即求同的功夫,找到一致目標,凝聚力量。

當然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我們做到了這四步,或許也不一定能拿到我們的結果,但這個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這個能力的培養會非常複雜,那我們普通人如何儘量實踐呢?所謂為大必於細,有幾句話或許值得共勉!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才有可能怎樣對待我;我替人著想,他人才有可能會替我著想。

想要有機會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只有將心比心,才有可能被人理解。

別人眼中的自己,或許是更客觀的自己;要學會以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想讓別人尊重自己,惟一的方法就是先改變自己。

真誠坦白的人,才有可能是值得信任的人;真情流露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情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