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作為國家文化大戰略的組成部分,兩年前的2017年3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其中,“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會文物管理服務水平”一項內容頗受關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當時也在接受媒體公開採訪時談及此事。在這項利好消息的影響下,民間收藏是不是就此迎來了“春天”?又是不是引發了新一輪的文物收藏熱呢?事實上,兩年來的市場發展並不如意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在民間,“文物收藏”一直是比較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規劃》中亦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時要規範文物鑑定活動,推廣科技手段在文物鑑定中的應用。

此後,國家文物局一直在圍繞“建立健全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時要規範文物鑑定活動,推廣科技手段在文物鑑定中的應用。”此項中心工作,做了許多工作。比如相關法規、政策措施的落實修訂,配合國家《文物法》的修訂、完善,確保在今年年內出臺新的《文物法》。今年起,用一年時間,在江蘇省開展民間文物流通試點。事實上,此項工作在江蘇省的試點蘇州和南京6個月進展來看,情況也不理想。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一、目前大部分鑑寶人的鑑寶水平與社會文物的複雜構成與外觀顯相存在差距。

比如,世界頂級拍賣行蘇富比,他們有個副總,就是民國古董奸商兼鉅商盧芹齋的老婆,她對自家的傳承之物當然清楚,因此,確真毫無爭議。而目前中國社會的古董確真,卻仍然延續幾百年來的“目鑑”,顯然不太夠用。一是社會文物儲量比較大,靠有限的專家資源根本不夠用。二是專家也要進修,需要“充電”,才能與時俱進。

比如蘇州鑑定中心,古瓷器鑑定僅一名市級文物專家,且不說她已經70歲,眼力不濟。掌眼古瓷器鑑定的市級文物專家周麗麗也已古稀之年,同樣受到眼力不濟的侷限。此外,雖然一些鑑寶書籍,比如公認且權威的工具書,如耿寶昌主編的《明清瓷器鑑定》,也仍然有疏漏之處。更有許多目前實戰的鑑定絕招由於現有的工具書尚未涉及,這當然是因為歷代古瓷生產數量與品種極為浩瀚的緣故。這些絕招又由於專家個人的原因,比如悟性,比如師承,比如參與的實戰多少而導致其實戰能力各有千秋。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舉古瓷釉面為例。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及南京博物院是三家國內頂級古瓷器陳列館,其展示的明清古瓷器釉面就顯示有不同的觀感。若不細看,你絕對感受不到。上博的明清青花瓷器,大部分釉面有些“失透”,有一種朦朧感。但這與某些明代成化青花釉面的玉質感又是不同的。故宮的明清青花“庫貨”,卻有著歷久彌新的光亮,呈現出一種極透明的“酥光”,亦稱寶光。再看上博展示的清代乾隆彩瓷。在香港張永貞女士捐贈的雍正粉彩桃蝠紋橄欖瓶前,我們可見此瓶有著氣宇軒昂的神采,精緻無比的工藝,給人一種極其震撼的視覺衝擊。但是,如果換了一個人持有,或者換個場合,卻並不能保證此瓶仍然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因為,它居然可以這樣的“新”,這似乎太出人意料了!此瓶居然渾身上下沒有一點點“包漿”,也就是那種酥光、寶光,表現在彩瓷上也稱作蛤蜊光、寶光、五彩熒光的表面附著物。

當代仿品瓷器上,唯一的例外,是當代建窯燒出了“五彩光”。但這種光是張揚的、狂暴的、誇張的、遍佈全器身的、華而不實的、淺浮的、令人生厭的添加化學元素催化出來的。反觀古瓷器上的五彩瑩光,內斂、自然、沉靜、肅穆,是一種點綴,有一種發自肺腑的真實感。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能夠在博物館陳列的文物,肯定是已經經過了確真,自然毫無爭議。而恰恰目前大量的民間收藏,90%以上就是那種雖然到代,卻無包漿,也缺少使用和氧化痕跡的古董瓷器。這樣,在長期以來就對此類收藏品不屑一顧並認為是高檔仿贗品的鑑寶專家看來,其被認可的可能性近乎於零。

三十年來,從上到下,文博系統既不承認民間有文物,也不能參與收藏社會文物,一紙職業規定更讓他們脫離了社會實戰。這也就是目前所謂的“民間文物得不到認可”的真正原因。所以,單獨的僅僅依靠文博系統來獨立完成民間文物鑑定和確真,恐怕是行不通的!妒忌民間收藏的心態,也可能使他們作出影響公允的判斷!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二、目前的鑑寶缺乏監督和互補,也就是機制不適應。

目前的社會鑑寶,鑑寶人“一錘定音”,持寶人是無法申辯的,不能提出任何的不同意見,基本是弱勢人群。鑑寶人水平到位,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水平不夠,是不是應該建立健全補償機制?比如,改一個人的鑑寶為雙人鑑寶或三人鑑寶。以避免發生鑑寶失誤。或者,儘快出臺科學儀器輔助鑑寶辦法,以加快鑑寶速度和確真的合格率。

最近某鑑寶欄目在上海舉行。來自華東地區不少省市區的藏友們,拖箱帶包的雲集於某單位門前,並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鑑寶。說實話,隊伍中有一部分人的藏品還是不錯的,因為現場有不少人進行了相互交流。然而事後與一些互加微信的藏友瞭解,鑑寶現場卻鮮有藏品入了鑑寶人法眼的,這就令人對此次鑑寶產生了疑問。有朋友是上午11點到達現場的,拿到的海選活動編號是676號。下午到達現場的少,那就少估計加個100人,就算全天參與鑑寶800人吧。鑑寶費100元1件,不多。平均到場每人鑑寶3件。那麼,最保守估計,整場鑑寶所謂的海選活動,其一天的收入是24萬元。此種不負責任的流水線式鑑寶,凸顯了鑑寶人的無上權威,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再看文物流通試點的蘇州和南京。蘇州市文物鑑定中心是負責對蘇州市民鑑寶的機構,但鑑寶幾乎流於形式,因為不出鑑定證書,同時也使此類鑑寶不需要承擔責任。流通試點單位蘇州古玩城將業主即駐城的老闆上報的文物古董發圖片到市文物局,由文物局審定。在目前文博專家不具有太多實戰能力情況下,文物古董登記確真的合格率可以想見。

近日,無錫資深藏家吳某攜珍藏多年之明清民窯瓷器10餘件赴蘇州市文物鑑定中心鑑寶,不料卻慘遭滑鐵盧,全軍覆沒,無一合格,令人瞠目結舌。看來,鑑寶人“寧右勿左”的思想大有市場。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南京博物院有關部門負責人日前透露,今後會考慮從社會購買古董文物以充實庫存,但不會直接從私人手上購買,而是會通過拍賣途徑購買。

去年,2018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全國發出文物徵集令,但事後也無了下文。

與此相似的是,全國各類私人文物博物館發展緩慢,報批無門,幾乎毫無例外地全部都卡在了鑑定上。只有少數的所謂收藏名人,才得到了一定的承認。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三、民間鑑寶機構、拍賣機構、藏友之間的互貶和扯皮。

目前,社會缺少官方認可的權威鑑寶機構。即使有民間鑑寶機構,也得不到藏友的信任,其原因是此類民間鑑寶機構互相之間都不賣賬,互貶和爭鬥時有發生。更由於普遍缺少資質而導致本身不過硬。

藝術品拍賣行的文物古董徵集,雖鑑寶人水平參差不齊,但好歹比較認真,因為畢竟企業是要生存的,不認真不行。但一線拍賣行與二、三線拍賣行的拍賣委託底價過於懸殊,常常導致委託客戶不滿而產生惜售心理。拍賣行之間的較勁和互貶也常常發生。鑑定也是各看各的,誰也看不起誰!

奇怪的是藏友之間的互貶和古董店主之間的互貶也時有發生,動不動指責對方為“國寶幫”似乎非常開心,以此又似乎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真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有人撰文認為,“君不見,近年遼金錢幣泉湧而出,全國專家藏眾至今認者不多;宋元明清之各種精瓷名品,多被冠以贗仿;稍有名氣的幾家大拍賣行,非圈內人的藏品,再好也會被拒之門外;真精品只有先鑑成偽,批偽衣後再想法出國,才能搖身再變回精真。諸如此類,一言以蔽之,歷代文物精品只要是民間藏家所藏,獲承認者少之又少。所剩僅有惡意炒作和心存不善而導致的所謂天價上億某某瓶、某某杯,只要買回大陸便成孤品。”

大量事實無需贅述,目前大陸民間藏家似乎已陷入了空前窘境,乃是不爭的事實。對此,筆者以為,這怨不得天,也怪不得地。此乃時代之特色,是絕大多數人皆躲之不過矣(也許極少數權貴和掌握交易平臺的利益圈子可以除外)。

因此,更多的藏家便需要直面時代,承認現實。人們可以吶喊,可以呼籲,然卻不可以從根本上短期實現轉變。

“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為何那麼難:究竟什麼在作怪

對此也有人擔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向國外大肆倒賣文物古董的“盧芹齋現象”是不是會再度上演?因為目前在藏家手中的90%古董藏品根本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此類準文物既然作為工藝品或仿贗品對待,

如何讓做為資本和文化雙重性的文物發揮出作用,這是一系列智慧的思考,民間收藏文物作為其中最有潛力的一部分,該走向哪裡呢?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能對廣大收藏愛好者有所幫助,我是國枰拍賣行工作人員,少走彎路,關於民間藏品出手,藏友有太多顧慮及疑問,那民間藏友藏品到底該如何出手呢?以誠相待 尊重藏品的客觀事實。宋代五大名窯、明成化宣德、清三代瓷器玉器字畫最佳。

如果你是因為費用而忽視了自身藏品的價值那恐怕你是送不進來的。望廣大藏友放平心態。真正的成交,接地氣,絕不浮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