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口:“懶漢”脫貧記

重慶城口:“懶漢”脫貧記

三河村風景秀美、民風淳樸。 記者 鄧丹 攝

四月的城口縣嵐天鄉三河村春意盎然,在村服務中心附近,梨花、桃花、油菜花競相開放,久違的陽光灑進農家小院,還未褪去冬衣的村民們在院壩中享受著 “日光浴”,而村民黃啟玖卻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去山東務工的路途。

看著黃啟玖的背影,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黃啟玖真的變了一個人咯,房子有了,家庭也搞得好。聽說一年還要賺5、6萬。”

“想都想不到哇,那時候天天喝酒,啥都不做,就是個‘懶漢’……”

黃啟玖這個勤勞的巴山漢子與“懶漢”掛上鉤還要從6年前說起。

脫貧攻堅之初,三河村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村裡沒有集體經濟組織,產業薄弱,村民收入水平低,為了生計,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到城裡“掘金”,留下老弱病殘和婦孺。

而此時待在村裡的黃啟玖還不到40歲,正是能夠為鄉村建設出力的時候,可是幹部入戶走訪,經常吃閉門羹。

原來,黃啟玖是三河村深度貧困戶,一天三頓酒,成天“泡”在酒中不能自拔,兒子在學校住讀,女兒寄養在親戚家,他的“職業”就是跑到場鎮上喝酒,沒錢了賒賬,吃飽喝足了就躺在山上曬太陽。

最初,親戚朋友都好言相勸,之後,只能恨鐵不成鋼,見到黃啟玖直搖頭。就這樣,黃啟玖成了三河村出名的“懶漢”。

相關部門開展脫貧攻堅民意調查時,黃啟玖因為生活上的不如意,抱怨黨委政府、村組織、基層幹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極低。

重庆城口:“懒汉”脱贫记

工作人員入戶走訪,與黃啟玖交流。 嵐天鄉供圖

經過多方瞭解和與黃啟玖溝通,基層幹部終於找到了他意志消沉的原因。

原來,10年前,黃啟玖也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一家三口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自從妻子生女兒難產而死後,黃啟玖的天“塌”了,一直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他將剛生下來的女兒送給親戚撫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自己就守著微薄積蓄“破罐破摔”。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三河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路通了,公共基礎設施多了,村民們轉變觀念,守住青山綠水發展產業,養蜂、養牛、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眼看著進村消費的遊客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逐漸返鄉創業,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黃啟玖的問題成為了鄉村幹部心中最大的牽掛。

重庆城口:“懒汉”脱贫记

幫扶責任人為黃啟玖規劃產業。嵐天鄉供圖

於是,駐村工作隊員、鄉村幹部經常大會小會研究黃啟玖的脫貧問題。“死纏爛打”“軟磨硬泡”,久久為功,黃啟玖終於在基層幹部的悉心勸說下,決定建新房。2016年,有了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扶持,黃啟玖的新房落成,看著建好的3層小洋樓,黃啟玖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期待。

為了還清建新房欠下的10餘萬元債款,黃啟玖跟著同鄉到山西務工,活少的時候又回縣內務工。2018年,黃啟玖三喜臨門,還清了債務,成為脫貧光榮戶,與同鄉李國燕組建了家庭。

有了新家庭後,黃啟玖身上的擔子重了,兒子上大學、女兒上初中、家裡的人情往來都需要錢,但是,他卻更加勤勞了,修路、建房、煤礦務工,他毫不吝嗇自己的勞力。

看到黃啟玖的轉變,大家都樂在心裡。去年,黃啟玖加入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了民房變民宿改造項目,他家接待了20多名遊客,收入了3000多元。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黃啟玖延緩了出門務工的步伐,各地解封后,他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迅速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程。

重庆城口:“懒汉”脱贫记

遊客在三河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條街參觀。 嵐天鄉供圖

如今,勤勞質樸的三河人,正在積極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讓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金山銀山。

(作者單位: 城口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