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將至,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來看四川這三個生態修復案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地球日來臨之際,省自然資源廳發佈了一批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不僅僅只滿足於環境的治理和恢復,更通過生態修復項目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探索出“生態修復+”新模式。

“地球日”将至,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来看四川这三个生态修复案例

鄰水縣貴人槽山地蔬菜基地

土地整治+農業產業

川東北丘區走生態扶貧新路

綠水青山間一棟棟農家小屋精美別緻,四通八達的通村公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田野裡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這樣的田園美景,就在實施生態修復後的鄰水縣長安鄉金埡村。

金埡村地處華鎣山餘脈,華鎣山曾因多年過度開發,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破壞、水土流失、水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大量生態環境遺留問題,金埡村也深受其害。

長安鄉鄉長陳飛說,在實施生態修復之前,土地撂荒嚴重,鄉村產業舉步維艱,是一個貧困村。

2017年底,廣安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作為全國6個項目之一、四川省唯一的項目,成功納入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山水林田湖草“一盤棋”的修復治理思路,讓一度患上“生態病”的華鎣山逐漸恢復了生機。

與此同時,鄰水縣也啟動實施了冷家鄉、長安鄉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通過土地平整、修建灌溉排水工程、坡改梯等治理措施,將土地生產環境進行了優化升級,隨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發展綠色蔥蒜、大頭菜等蔬菜,建成山區蔬菜基地5000畝,帶動周邊9個村4733戶農民年增收800餘元。

鄰水縣在該區域對旅遊環線上1000戶農房進行風貌塑造,金埡村就打造了一個農耕文化館。如今的金埡村已經一躍成為產業村,貧困發生率從20%下降到了0.6%。

“鄰水的模式為川東北地區丘陵地帶生態保護修復探索了一條新路。”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溼地修復、流域生態治理、排蓄水系統建設及汙水治理、溝道平整與邊坡治理、人居環境改善、山地特色產業扶貧等,實現了生態恢復與產業開發、生態治理與災害防治、農林業與鄉村旅遊三結合。

“地球日”将至,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来看四川这三个生态修复案例

生態修復後的五糧液溼地公園

岸線整治+城市品質提升

沿江城市以生態修復謀轉型

過去,一些地方過度開發沿江沿河資源,岸線成為環境汙染的重災區。

在“長江第一城”宜賓,這個問題尤為突出。金沙江與岷江在宜賓匯合成長江,三江交匯的區域,曾經就是一個重汙染區。“以前岸邊停了不少貨船和餐飲躉船,沙灘被油汙汙染,江面上不時有大片的油汙飄過,各種廢棄物順水漂流而下。”宜賓市民王明勵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的鏡頭記錄下三江口的“髒亂差”。

宜賓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宜賓坐擁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條大河,岸線範圍長且情況複雜。2014年起,宜賓多渠道籌措資金,啟動了“三江六岸”生態修復工程,系統謀劃區域生態修復,具體包括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4大類,涉及6個區縣。

三江口是首批納入的修復區域之一,生態修復面積1000畝,投資6億元。2015年公園建成開放,成為市民休閒親水的好去處。“我經常在長江邊散步,每當有外地朋友來宜賓,我都會帶他們到長江公園的親水步道走走,看看水幕電影。” 王明勵的鏡頭記錄了三江口從亂石灘到城市公園的變身。

岷江北岸宋公河入岷江河口,新建成的五糧液環保生態溼地公園成為一抹亮色。這個約2.3萬平方米的溼地公園,對河道及岸坡進行了修復,將廢棄荒地改造為休憩、活動、教育、科研和推廣示範的生態建設項目綜合體。

截至目前,宜賓“三江六岸”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超過250億元,正在或即將實施的77個項目總投資額達350億元。“項目在生態、經濟、社會方面已取得明顯的成效。”宜賓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三江六岸”修復的推進,城市的沿江區域已成為市民休閒運動、外來客人遊覽觀光的網紅打卡之地,宜賓城市品質得到提升。

“地球日”将至,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来看四川这三个生态修复案例

生態修復後的石棉縣廣元堡後溝尾礦庫

“礦山修復+地災防治”

礦區打造生態修復生命工程

趕在汛期來臨前,石棉縣對全縣地災隱患點進行了排查。在石棉縣新棉鎮廣元堡社區廣元堡後溝泥石流隱患點,看到滿眼綠色,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欣慰地說,“這條溝的抗風險能力又增強了一點。”

廣元堡後溝曾經是威脅縣城的重點隱患點,這裡曾是石棉礦尾礦的堆渣場,鬆散渣滓堆在溝內,遇到暴雨極易形成泥石流災害。2013年7月,廣元堡後溝曾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流水裹著砂石一瀉而下,衝入了流經縣城的楠椏河,差點截斷河道形成堰塞湖。

為了根治隱患,2014年,石棉縣啟動無主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對廣元堡後溝的尾礦庫進行了治理,將部分尾礦清運出溝,修建了梯級攔擋壩。工程治理短期內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但從長遠來看,由於尾礦堆積太久,土壤受到破壞寸草不生,暴雨長期沖刷下超過攔擋壩的庫容,仍有爆發大規模泥石流的風險。

為此,2016年石棉縣在廣元堡後溝啟動了生態造林項目,異地取土移至礦山受損嚴重植物無法生長的部位,並種植小葉榕、柳杉、黃葛等適應性較強的綠化樹種。2019年項目竣工,共完成生態造林314畝,經過管護培育,曾經光禿禿的廣元堡後溝顯出點點綠色。“通過生態造林項目,進一步穩固泥石流物源,實現了‘生命工程’與‘綠色工程’有機結合。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