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近日,讀了旅華日本作家加藤嘉一《學前教育決定中國未來》一文,他主要表達了兩個方面的看法:一是除了中國大城市嚴重缺乏學前教育資源的“量”之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其“質”;二是浮躁、迷茫、功利、抑鬱等所謂“80後問題”,其根本原因幾乎都歸結於如何做人,而不在於如何做事,做人的素質和修養只能在學前教育階段培養。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多年來,一直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說中國的幼兒園教小學的課程,小學教中學的課程,中學教大學的課程,大學重新學習幼兒園的東西,比如,對人講禮貌、誠實、守信。不少在華日本企業的老闆曾向加藤嘉一表述同樣的困惑:“年輕員工學習能力強,迅速明白原理,但缺乏禮儀和誠信,不懂怎麼對待上司和客戶,心態混亂,非常功利。”

的確,在學習方面我國與一些教育發達國家的做法幾乎相反。這些國家的孩子小時候以玩耍為主,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習非常輕鬆。到了高中特別是大學,孩子年齡大了,學習的內容和壓力不斷提升,進大學門容易,出大學門難,不好好學習就很難走出大學的校門。國內的教育是孩子小時候該玩時不讓玩,考上大學後應該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時候卻又瘋玩不學習。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加藤嘉一認為,我國學前教育的最大誤區就是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他說,日本孩子在3—6歲幾乎都在上幼兒園,老師在實踐中教的無非三項:一是如何與同學相處;二是如何禮貌對待長輩;三是如何靠自己解決問題。“今天中國的學前教育跟基礎教育沒什麼兩樣,教師和家長都急於向孩子灌輸知識,書法、外語、鋼琴、數學……急功近利,覺得學東西越早越好,試圖讓自己的孩子提前完備所有知識面,並把它視為‘成功’的唯一途徑。”

其實,學前教育的另一問題也值得關注。在我國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家庭作坊式幼兒園還大量存在,幼兒園規模小、條件差、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師資隊伍素養普遍較低。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各階段,對幼兒園教師的素質要求最低;而那些教育發達國家,普遍對學前教師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國幼兒教師隊伍沒有編制的佔絕大多數,教師數量不足,待遇較低,流動性強,嚴重製約著學前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有句古語叫作“3歲看大,7歲看老”。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表明,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知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學前是心智發展最重要的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把一個人17歲達到的智力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說:人的性格、思維、語言都在學齡前和學齡初期形成。學齡前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將是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鑑於學前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極端重要性,以及我國目前學前教育比較薄弱的現狀,加藤嘉一的《學前教育決定中國未來》一文不但要引起重視,更要針對其中提到的問題制定決策,採取行動,因為這關係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前途。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近段時間,上下班都從一個建築工地經過。我發現,五六層高的樓地基要挖五六米深,十幾層的樓地基要挖十幾米深,樓層越多地基就挖得越深。然而,無論是多深的地基,都要用到大石塊、鋼筋、水泥和沙這幾樣東西,其功能是承載負荷。地基打得牢固,樓層才不會因所承載的負荷而動搖、變形、走樣。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學前教育屬於基礎教育,是孩子一生髮展的奠基工程,其作用類似於建築物的地基,不僅是為孩子上小學打基礎,而且是為孩子整個人生髮展打基礎。基礎打得是否堅實、牢固,將影響孩子未來能不能得以充分發展,甚至決定發展到多高的水平。

孩子發展的“地基”太淺,不堅實、不牢固,就會缺乏發展、提高的後勁,發展水平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把孩子發展的“地基”打得儘量“寬厚”一些,孩子將來的發展前途才會更加寬廣,可以有更多選擇,成功的機會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就目前來說,不少人對學前教育存在的最大誤區是認為該階段重在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現在絕大多數家長一味選擇雙語特色、知識特色幼兒園,要求幼兒園教孩子認字、算術、背詩歌、記單詞。這種做法只重視了孩子的智力發展,身心健康以及其他幾個方面的重要能力卻沒能得到足夠關注。其實,這是對學前教育基礎狹窄、片面、膚淺的理解,會給孩子未來發展埋下隱患。學前教育必須找到孩子成長需要的石塊、鋼筋、沙和水泥,這些才是成才的基礎。

人們對學前教育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將之小學化。有的幼兒園為了吸引生源,違背教育部相關規定,違背幼兒教育教學規律,違心地迎合一些家長的要求,提前安排幼兒園孩子學習小學知識來吸引、穩住家長。學習內容的系統性與否,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嬰幼兒0—5歲基本沒有程序性記憶,他們看什麼都是新的,分不清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玩,只要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幹。小學化最大的問題在於其是厭學的發端。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那麼,學前教育究竟要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呢?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時,有記者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你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學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得到了在場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認同。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很顯然,記者說的“最主要的東西”是跟獲得諾貝爾獎這件事有直接關係的。然而,這位科學家卻未曾談及自己的實驗研究等,說的都是自己在幼兒園所學。從這位科學家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早期教育是奠基工程,基礎打得好,會終生受益;早期教育不只是學習知識,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這些東西,表面看來,似乎跟掌握知識、做學問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其實,它們才是終生髮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左傳》中說:“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父母和幼兒園老師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和最初生活的引路人,必須從一開始就把孩子人生的風帆導入正確的航程。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方向對頭,孩子的身心才會協調發展;方向不對頭,會導致孩子片面發展,甚至是畸形發展,無意中會把孩子導入歧途。因此,學前教育,一定要把眼光放長遠,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