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帶著滿一歲的兒子去新華書店玩,他很興奮,看著書咿咿呀呀個不停,還好聲音在可控範圍內,影響不了那些愛讀書愛看書的人。

正在翻著書,門口傳來一個孩子的哭腔。只見一位約四十歲左右的媽媽拉著自己的女兒往書店來,女兒卻十分不願意,還沒走到門口就大聲叫嚷著:“媽媽,我不去,我不去,我今天不想看書!”

“你這孩子,多看看書對你有好處!”

“我不要,我不要,我現在不喜歡看書,我現在不喜歡看書!”

孩子的掙扎似乎惹惱了媽媽,最後媽媽打了女孩一巴掌,女孩大哭:“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然後掙扎著跑開了。

我和老婆對視了一眼,我看著那個約莫七八歲孩子的背影,很受觸動。

我們之所以帶著兒子來,主要也是為了從小培養他對書籍的興趣,以期望他長大了能愛上讀書,愛上閱讀。

01

實際上,很多父母越來越喜歡帶孩子去書店,去博物館,去科教場所,希望能通過這樣的地方讓孩子從小就培養讀書和學習的興趣。

教育和閱讀目前也成了國民性的話題。

朋友圈和網絡時不時充斥著“不讀書,一輩子都不會成功”、“從小培養閱讀的興趣,長大了我要當科學家”、“為什麼我們要多去書店”等等的概念和定義。

讀書是好的,因為長期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和文化知識,甚至於改變命運。

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和讀書的習慣也是好的。因為孩子會樹立爭取的奮鬥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會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

然而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去書店,似乎只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

他們迫不及待的帶著孩子來到書店,讓孩子自顧自的去找書看,自己卻自顧自的玩玩手機刷刷購物,然後打卡拍照之後沒待了一會兒就匆匆離去,孩子也被迫扔下剛看完一小半的書籍離開,下一次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重複開始這個循環。

或許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已經帶孩子來過書店了,在內心裡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已經通過閱讀得到了提升,已經學習過了。

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朋友圈讀過書了,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而已。


02

其實讀書和去書店不是一個概念。

去書店不是我們的目的,在哪裡讀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如何讓他們能持之以恆的堅持讀書的習慣,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導和環境的造就

書店只是其中的一個環境而已,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首先,孩子的心聲你聽到了嗎,你知道孩子對於讀書的真正看法嗎?

父母要慢慢學會如何去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

我們愛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尊重我們的孩子。

他們是不是從心底裡就不喜歡看書?

他們是不是對你的逼迫方式感到厭煩?

他們是不是隻想一個人靜靜地看書還是希望爸爸媽媽陪著他們一起讀讀書?

我們要學會傾聽,瞭解孩子們對於讀書的真正態度和想法。而不是把我們認為對他們好的所有東西全都一股腦兒的全附加到他們的身上。


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我有一個表姐,她三十多歲才有了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兒,很可愛。

從女兒出生起,表姐就對孩子的教育憂心忡忡,開始大量的閱讀關於孩子如何教育的文章和書籍。從孩子一歲起,就開始花了上萬元報了早教班,孩子上幼兒園直到現在上小學六年級,已經報了書法班、舞蹈班、學習班、興趣班等大大小小的班級不下七八個。

表姐說只有孩子從小開始培養各種興趣愛好,長大了才能不輸給其他人,才能比其他人更優秀。

其實這樣的例子現在非常常見。

我問表姐,你這樣,茵茵(表姐女兒的小名)不累嗎?

表姐說她也累呀,但是沒辦法,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了,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活下去啊!

茵茵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假期生活的,從小就被各種學習安排滿了。

表姐也時不時帶著茵茵去旅遊,旅遊的地點相對高端,不是什麼景點,看到的也不是什麼自然風光,而是各地的書店、博物館、科技館以及諸如清華、北大、復旦等各大高校。

她說,希望茵茵從小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氛圍,感受到社會的壓力。


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卡爾·威特曾說過:“父母對孩子百般挑剔,要求過高,最終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孩子壓抑與怨恨情緒的產生。因為父母過分逼迫而導致半途而廢的天才在現實中可以經常看到。”

所以不要再逼著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讀書了!

孩子是一張白紙,沒有說從小就不喜歡讀書的孩子,關鍵在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並形成習慣

如果孩子現在內心裡對於閱讀是抗拒的,那麼肯定是一直以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

孩子的興趣是廣泛的,多樣的,善變的。往往這段時間喜歡這個東西,過段時間就換了另外一個。

如何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一是父母要形成讀書的習慣,進行言傳身教。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愛讀書,愛看書,如何會影響自己的孩子,更遑論強迫他們去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呢?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兒女們能夠堅持學習,養成讀書的習慣,首先我們要先形成這個習慣。

不要再用“太忙了”、“太累了”之類的藉口了!也不要再說“只要孩子愛看書就行了”之類的話。

每天擠出點時間,多看一些能夠提高修養和文化的書,從最簡單的書開始讀起吧!

只有我們做到了,孩子自然而然會從一開始的模仿到深層次的影響,發自內心的愛上閱讀!這也就是為什麼音樂世家、教育世家裡會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我們用學習的思維和態度來踐行自身,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範,孩子自然以我們為榜樣!


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二是建立愛讀書的環境。

書店只是許多環境中的其中一個環境。最重要的實際上是家庭中讀書和學習環境的建立。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環境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它包括了專門的進餐區域、睡眠區域、護理區域、活動區域及學習區域等等。

如果家庭裡不能系統的建立各個區域,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學習型的“讀書角”!

買一個小小的書櫃,選幾本適合孩子當前年齡的書,鋪一張地墊或者擺上一個座椅,在每天的某一個固定時間段,父母陪著孩子在“讀書角”裡靜靜地看著書。

父母給孩子講書裡的內容,或者只是你看你的,我看我的。


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我家的“讀書角”

三是掌握一定的培養讀書興趣的技巧。

比如說去書店讀書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提高父母的參與感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溝通,比如他喜歡的書籍和分類,讓他通過挑選來找到自己最愛的那一本書。這種選擇,本身便是一個鍛鍊過程。

父母可以通過參與孩子的挑選過程和閱讀方式,來讓孩子懂得閱讀的目的性;可以通過對書籍內容的討論來讓孩子懂得閱讀的深層次含義。

父母的參與對於孩子的鼓勵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一進書店就把孩子丟到一邊去了。

其次,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在書店這種開放式的環境中多與其他孩子針對讀書和書籍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哪怕兩個人說的語言和內容都很幼稚。

這樣一方面促進孩子讀書的興趣,一方面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

再比如,卡爾·威特在引導他兒子讀書這個問題上曾採用了這麼一種方式。

他認為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如果你能夠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妙趣橫生,那麼孩子的興趣是極大的。

而如果你能配上誇張的表情、生動的語言以及惟妙惟肖的表演,然後在最有趣的地方突然停止,那麼孩子的好奇心是無窮大的。

這個時候,卡爾·威特往往會說這個故事在哪一本書中,並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樂趣。那麼孩子的主動性是非常強的。

所以,卡爾·威特說:

講故事極為重要,它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而且能夠成為引導孩子看更多書的橋樑。


媽媽,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沒你想的那麼愛看書!


先培養孩子的興趣,再形成習慣,是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的。父母以身作則,親身示範,更能讓孩子懂得學習和閱讀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讀書,而是不能接受我們逼迫的方式。

讓孩子愛上讀書吧!

告訴媽媽們,別再帶我去書店了!我要自己選擇愛讀書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