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史鑑:危難中意大利率先求援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嗎?

在全球抗擊新冠病毒阻擊中,西方國家中意大利第一個向中國求援,中國迅即派出三支醫療隊和大批醫療物資。而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共建倡議的,意大利也是第一個。這不是偶然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兩國之間的商貿和科技文化交流就開始了,這段緣分來自絲綢。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相距遙遠之地的羅馬帝國被稱作“大秦”,“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長大正平,與古羅馬史料中對中國的評價一樣,說中國人身材高大,愛好和平,富有正義感,壽命長而孝敬長者,所以有類中國,所以稱大秦。

抗疫史鑑:危難中意大利率先求援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嗎?

其實那時候羅馬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的強大帝國,有著同華夏文明一樣的燦爛文明,東漢帝國分裂以後,大秦人還不時拜訪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古羅馬人對中國絲綢有著近乎崇拜的情感,有多少絲綢也滿足不了大秦羅馬貴人的驕奢生活。這種對奢侈品消費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今天,許多高貴品牌的開發,其淵源都可上溯兩千年,這是意大利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地方,美國提不上,因為歷史太短。

當時的中國絲綢顏色奪目,手感滑柔,羅馬帝國進口的一半物品是絲綢,經過整個絲綢之路的轉運,到羅馬時絲綢已貴如黃金。羅馬皇帝十分擔憂,甚至試圖禁止皇宮以外的人穿絲綢,可羅馬人根本不聽,不惜重金,以穿絲綢為時尚和榮耀。

抗疫史鑑:危難中意大利率先求援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嗎?

中國人願意把絲綢賣給大秦羅馬人,但一直不想把絲綢製造的秘密告訴別人,一古羅馬史學家這樣猜測中國人制作絲綢的辦法:“他們用水把絨毛從樹葉上衝下來,織成絲。”直到公元6世紀中葉,羅馬人仍然相信這個叫普林尼的史學家的說法。

東漢和魏晉時期,羅馬商船從紅海出發,順著季風越過印度洋,抵達斯里蘭卡和越南,而中國的商隊則要穿越中亞草原進入波斯,再到達地中海,把絲綢和許多特產一直運到今天的意大利。

到唐宋時期,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使團和商隊,已經開闢出海上通路,與中國交易絲綢等物品,而且設法獲得了蠶卵,開始在歐洲本土生產絲綢。

抗疫史鑑:危難中意大利率先求援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嗎?

元朝的時候,更多的意大利人被羅馬教皇以外交使者的身份派往中國,元朝皇帝也向意大利派遣使者。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是這個時期的大名人,他的《馬可·波羅遊記》,激起西方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在唐朝之後的歷史檔案裡,意大利被音譯為“拂菻”。

明清時期的意大利名人,要數利瑪竇和朗世寧。利瑪竇作為傳教士在明萬曆年間來到中國,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最早的開拓者,也是對中國文化、科技影響最大的意大利人。

清朝在紫禁城出入的意大利人不少,最為著名的當屬畫家郎世寧,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作為清代宮廷十大畫家之一,最著名的《乾隆大閱圖》,細緻入微的人物就有9000多個。

抗疫史鑑:危難中意大利率先求援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嗎?

在西方文獻裡,最早出現以“絲綢之國”稱古代中國的,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後的以馬可·波羅、利瑪竇和朗世寧為代表的眾多意大利使者,成為中意文化與科技交流的一個個紐帶,一座座橋樑。

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汶川地震時,意大利都積極援助中國,在西方社會的傲慢與偏見的聲浪中,意大利總會以其獨特的唱法給中國以理解。所以中國社會一直對意大利抱有感激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