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好春光 復工別樣忙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防疫復工“兩不誤”

■記者 劉洪林

4月1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深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考察森林防火、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實地瞭解防火力量和裝備保障情況,檢查火情監測和應急反應能力,要求堅持底線思維,突出實戰導向,加強監測預警,加快解決制約快速反應處置的道路交通保障、信息通訊支撐和人員力量統籌等具體問題,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讓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群眾日子過得更加幸福安康。

當前,正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春季森林防火關鍵時期,植樹造林季節也即將到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生態保護建設工作,以生態為重,竭盡全力抓防火;與時間賽跑,搶抓時機忙造林;與疫情抗爭,管控保護兩手抓,在這個“特殊”的春季,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林區的步伐紮實穩健。

迅速行動 千方百計保生態

4月15日下午,為深入貫徹黨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落實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來林區調研時提出的工作要求,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與國家林草局駐內蒙古森林資源監督專員辦迅速召開視頻會議,通過遠程對接、線上辦公的方式共同研究推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林區道路建設等重點項目使用林地的現場查驗與行政許可事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管理局上報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的建設項目佔用林地現場查驗工作落實困難。為保證林區道路及其他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會議就使用林地現場查驗工作達成共識,鑑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自治區林草局委託單位難以及時前往現場查驗且林區施工期相對較短的實際,現場查驗工作暫由常駐林區的國家林草局駐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資源監督辦事處工作人員組織開展,積極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提供保障,增進林區職工群眾民生福祉。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現有公路1.88萬公里,伴隨林區開發建設,根據木材生產需要,實行自建自修自養。近年來在自治區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動下,已有近1/3的道路納入相關規劃,但仍存在道路等級低、損毀嚴重、木質危橋危涵多、建設養護資金缺乏等問題。

根據林區道路實際情況,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多方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支持。自2016年開始,管理局作為國家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試點單位,上報升級改造防火應急道路566.6公里。今年3月,防火應急道路試點(第二批)正式批覆,計劃升級改造林區三、四級防火應急道路869公里。此外,林區林場場部通硬化路建設項目和林下經濟節點路項目也已啟動,建設里程分別為1715公里和960公里,預計今年全部完工。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地處高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雷電火災頻發,是國家一類重點火險區。護林防火,歷來是林區的頭等大事。

進入春季森林防火期,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工作,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在責任落實上下功夫,在火源管控上集中用力,在突出實戰導向上積極推進,為做好“特殊時期”的森林防滅火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管理局提前落實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7975人,在147處偏遠林場、原始林區、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火險區部署4509名撲火人員靠前駐防。各類專業車輛1727臺(其中大型機械518臺),風力滅火機等撲火工器具3.2萬臺(套);航空護林局下設根河、滿歸兩個航站,調配飛機7架,目前已進場3架。在農林牧交錯地帶,組織聘用村民擔任防火信息員、協查員、協管員,建立了專群結合、聯防聯治的火源防控體系。林區253座望塔819名望員與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交叉互補,實行24小時值守。2.2萬名護林員全部上崗到位,在主要溝口、路口設立581個綜合管護站、408個臨時檢查站,嚴管入山人員和車輛。

近年來,按照國家、自治區的部署,林區著力建設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形成並堅持“投重兵、打小火、當日滅”的撲火理念,逐步打造“天、空、地”一體化防火體系,2017年以來克服極端天氣多發等諸多不利因素,高效撲救北部原始林區“4·30”、畢拉河“5·02”、汗馬“6·02”、金河“6·19”等156起森林火災,三年間當日滅火率提高21%,達到98.6%; 單位受害森林面積下降69%,達到0.19%,有力保護了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安全。

特別是在預防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致力於標準嚴、管控嚴、督查嚴,相繼制定火源管理、防火督查、站點建設等20餘項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分類細化針對各林業局、專業隊、林場、檢查站、望塔、野外作業點的90項督查清單。管理局黨委書記陳佰山、黨委副書記、局長閆宏光連續3年帶隊開展明察暗訪,有針對性地挑選地處偏遠、條件艱苦、路況惡劣、力量薄弱的遠山外站、高山望塔和野外農牧業點進行突擊走訪,徹底整治防火工作中的“麻痺大意”“打盹溜號”等寬、松、軟現象。

植綠護綠 林海深處復工忙

防火進入關鍵期,育苗造林時節也隨之到來。

4月15日,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東南部的畢拉河林業局育苗大會戰拉開帷幕。近120名黨員幹部來到林業局中心苗圃容器苗移植區,頂著烈日,將一株株種苗精心裝進容器杯裡,然後栽植到移植區。

畢拉河林業局今年移植容器苗任務量為300餘萬株。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苗圃及時派出3名技術員跟蹤指導,確保育苗操作規範。

在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中部的根河林業局,受氣候原因限制,植樹造林季節還未到來,但林業局種苗培育、植樹造林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全面鋪開,圃地平整做床和鋪設管道工作已經完成,下步將對苗圃土壤進行全面消毒及種子催芽工作,預計5月初育苗工作全面開展。屆時,全局1200餘名幹部職工將參與其中。

放眼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自4月中旬開始,育苗造林工作由南向北次第展開,隨處可見植樹造林的火熱勞動場面。

據瞭解,今年,全林區計劃育苗1353.5畝,預計產苗量1.6億株,可提供上山造林苗木4330萬株;各項造林計劃面積52.07萬畝,其中補植補造33萬畝,退耕還林18.8萬畝,災後植被恢復0.25萬畝。

為確保造林質量,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營林生產處從落實地塊、作業設計到苗木準備、編制實施方案,對造林全過程進行監理。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啟動了國土綠化行動,計劃3年完成人工更新造林50萬畝。在常規造林、退耕還林、災後植被恢復的基礎上,針對乾旱陽坡等生態脆弱區和林業局局址、林場周邊等重點區域見縫插綠,不斷鞏固擴大國土綠化面積。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並不止於護林防火、植樹造林。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護野生動物管控宣傳戰役,讓大資源觀更加深入人心。

戰“疫”不誤春來早。隨著氣候的不斷回暖,在距離甘河林業局80公里的甘源管護所生態功能區內,駐站管護員楚俊國和胥宏圖經常能看到結伴的狍子和野豬,這些深山裡“精靈”的迴歸,給大山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們從年前就在管護站靠前駐防了,12個人6班倒,整年在這深山駐防,辛苦點沒啥,我們一定要守好大山的第一道門!”管護員楚俊國說。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人們更加意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發出倡議書:“自覺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拒食野生動物。”“不人為干擾、破壞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此外,投入100萬元,獎勵舉報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行政案件每起獎勵2000元。刑事案件,一般案件每起獎勵5000元,重大案件每起獎勵10000元,特別重大案件每起獎勵30000元。

自1月23日開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各單位應對新冠肺炎野生動物管控工作共出動46024人次,車輛8784臺次。林區六處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疫情防控期間各監測站應急值守人員上崗到位率為100%,並且全部實現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各單位對林區全部143處人工繁育、加工利用場所開展全面清查,對現有活體人工繁育動物的場所要求做好隔離、清潔、消毒、監測檢疫和疫病防範等工作。編輯製作“抗擊疫情-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海報”2000幅,各單位在火車站、客運站、綜合管護站、辦公大樓、集貿市場、社區等重點區域部位進行了張貼懸掛,積極營造“禁食野味-抗擊病毒”的良好輿論氛圍。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為保護好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自然保護地建設上,除建立國家級、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外,還積極探索溼地公園建設,完善溼地保護管理分級體系,林區溼地保護率由2016年的17.07%提升到52.5%,超過國家標準。

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構築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體務林人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