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讀書,多麼溫潤的詞。已不知,何時起,不讀書,無以眠。

打小,便習慣在書頁的篝火中,抱薪取暖。在博文書坊,辦了一張借書證,隔三差五就跑去借書。有時,蹲在書架下,一下午的時光如流水而逝,夕陽遲遲,那年我才十二歲,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津津有味。從楚漢之爭,三國鼎立,大唐盛世,四大美女,讀歷史就是這般,你隨便翻過的一頁都曾是一個人轉瞬即逝的一生,甚至一個時代不可預知的興亡。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因為喜歡讀書,所以愛好藏書。遇見書店便挪不動腳步,一定要買上幾本才會罷休,不然一天都會感到無比遺憾。因為這個性格,好朋友少有向我借書。然而有次,實在拗不過,外借了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餘華的《活著》等,後悔不已。雖然幾個月後,朋友完好無損地歸還了圖書,但心裡還是留有芥蒂,畢竟擔憂了幾個月,無法忘懷。

之後,生活上的事情多有煩擾,白天便少有時間看書了。但不讀書,還是不甘心。所以晚上及早洗漱好,讀一個小時左右的書,心情舒緩,極其放鬆和滿足。買書多了,存放不便。朋友推薦買了電子閱讀器,自己也欣然接受了。可以說,在電子閱讀器中建設了自己的專屬圖書館,陸陸續續,一百冊,一千冊……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陳忠實在傳記中說道:“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而我又何嘗不是,尋找心靈的棲息地。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就曾說道:“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古代人讀書不僅痴迷到懸樑刺股,囊螢映雪,更是“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聽說毛主席也是資深書痴,深夜還要點燈讀一點《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毛主席常常說道:“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做出大學問真學識。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碎片化的閱讀只是一種很淺顯的閱讀,淺嘗輒止,不識廬山真面目。

或許還有人較勁,讀書有什麼用呢?但我覺得,讀書就好像我們從小吃的每一粒米飯,最後都會長成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寸血肉。讀書,這個小確幸,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發芽並且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