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莊浪,位於六盤山西麓,環境優美、景色迷人,是人類理想的棲息地。作為平涼管轄下的一座縣城,莊浪的歷史並不比平涼短。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莊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自古以來,莊浪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讓人流連駐足。在十幾年前莊浪就被評為“中國模範化梯田縣”,梯田使得莊浪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也讓莊浪兒女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汗水。和大西北溝壑縱橫、荒涼貧瘠的傳統格局相比,莊浪是一塊綠洲、一方世外桃源。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雖然莊浪這些年來名氣在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梯田建設, 莊浪梯田是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如詩如畫。其“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埂壩牧草鎖邊,溝底穿鞋”的生態梯田綜合治理模式,將黃土高原精心描繪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風景畫。然而對於這些,莊浪人是並不看重的。因為莊浪人還有更覺得自豪的東西,那就是莊浪的美食。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莊浪作為西北的一城,美食自然是以西北特色為主。美食不僅僅是美食的吃法,它凝結著人們最原始最質樸的智慧,也是一種歷史的沉澱。淳樸的莊浪人,用簡單的食材、古老的器具,在鍋臺上發揮著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創造出品類繁多的各色美食。對於外地人,這種智慧帶給他們味覺享受和新鮮的體驗。對於莊浪人,這豐富的美味是小小的幸福,而對於外地遊子,美食承載著他們對家鄉的眷戀。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到莊浪的第一餐就被莊浪將軍饃給震住了。將軍饃又叫大花饃饃,用優質小麥粉、莊浪農家傳統發酵製作,食之口感幽香,外觀好似一朵白蓮花,點綴幾個小紅花點之後有喜氣祥和之感。自古至今為莊浪名間訂婚結親之必備品。即訂婚時,男方向女方家送一付(共12個)大饃饃,結婚時男方向女方家再送一付(12個)大花饃饃。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大花饃饃直徑約八寸左右,高度也有四五寸,因為個頭比較大,大家習慣直接叫它大饃饃。我們這一幫去過很多地方的人卻都從來沒有見過像莊浪大饃饃這麼大而好看的蒸饃。當地人說:一個大饃饃需要兩斤半面才能蒸出來,揉一個大饃饃也需要好長時間才能揉好,直徑一米多的特製大蒸籠一層只能放七個大饃饃。莊浪人無論走親訪友還是紅白喜事兒,都離不開用大饃饃做上等禮品。在莊浪人眼裡大饃饃就是一種高貴的顏面,一種樸素的情感。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莊浪粉條是莊浪傳統產品,是莊浪土特產裡當仁不讓的主角,是莊浪人饋贈外地親友的首選。純馬鈴薯製作,粉條條均、質純、光潤、有筋力,味美、色亮、品質優良,耐煮不糊、保持期長、食用方便。手工製作粉條的過程非常繁複,大約要經歷磨粉、澱粉、煮粉、揉粉、壓制、晾曬等一系列工序。花整整一天,將洋芋磨成糊,初步過濾,反覆沉澱。第二天,在院子裡支起一排排的木架子,架子上牽滿橫七豎八的繩子,繩子下鋪著洗的乾乾淨淨的透明塑料紙。等這一切收拾妥當,廚房的鍋臺上,粉床子(一種做粉條的工具)也架好了,鍋裡開水翻滾,蒸汽騰騰,把澱好的粉面團成一個個小球,放到鍋裡稍煮片刻,撈出放在案板上。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煮過的粉球,只有外面薄薄一層是熟的,揉的過程,是生熟融合的過程,揉的越好,黏度越好,做出的粉條越筋道。待揉好的粉團塞到粉床裡一個下面有孔的圓柱形空腔裡時,就要握住粉床上的那個鐵柄使勁往下壓,讓粉條源源不斷從小孔進入鍋裡的沸水中。煮熟後,趕緊將其撈進旁邊的冷水盆裡,端到院子裡,一根根理好,掛在繩子上。做熟的粉條,柔、滑,不一會兒,一半就躺在院子裡的塑料上了,懸掛的粉條,要不停翻曬,直到乾透,才收起儲存。吃的時候,早早拿出來,用冷水泡醒,相比用熱水煮軟,這樣能最大限度喚醒粉條曾有的順滑、柔韌、美味。豬肉燉粉條,蘑菇炒粉條,火鍋涮粉條,麻辣燙煮粉條.......怎麼做都吃不膩。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在莊浪喜提粉條一袋。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溫馨至極的莊浪暖鍋歷史悠久,起初來源於農村民間各類大型聚會和宴席,又叫鍋子。主要以本地豬肉、豆腐、細粉條、土豆、蘿蔔、鮮磨菇、黃花菜等原料組成。製作時先將精心烹製的雞湯或豬肉湯置入特製器具“暖鍋”中,然後根據個人不同口味,把以上熟料或半熟料放入其中,用木炭點火煨燉,鍋開後即可食用,味美醇香。尤其在冬季食用,更會讓人感到家的溫暖,現在已發展為莊浪主要特色菜之一,是宴客首選。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所用的暖鍋有兩種,一是“兜底式”,一種是“穿心式”。所謂“兜底式”,上面是一隻有蓋的銅盆,下面是一隻裝酒燈或炭火發熱的小爐子,這種形式的暖鍋,《老殘遊記》中寫到過,以前用於接官品用,是身份的象徵。另一種暖鍋是“穿心式”的,從底下伸上來一根放炭火加熱的爐筒,橄欖形,鍋就套在爐筒的四周。為了使炭火更旺,可在爐筒上再套一截臨時的“煙囪”。暖鍋最好也是最早的用具是沙器,講究的是“安口窯”貨,華亭安口鎮的沙鍋子走俏了千百年,到如今還受人們的青睞。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暖鍋的裝法大致有3種:一是混裝。各種用料菜裝在一起,大鍋菜吃個痛快;二是隔檔裝。一種蔬菜裝一格,粉條豆腐各一格,可選吃自己喜歡的;三是蓋面子。鍋內菜混裝,但鍋面上高檔菜蓋面子,也分為肉、豆腐、粉條等農家原來不常吃的待客菜。暖鍋好在中間有空心火筒燒煮一圈菜餚,味從煮中來,香自火中生。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吃暖鍋也是有講究的,要從最上層開始,一層一層地吃。暖鍋的精華其實在下層,經過湯料的澆煮,土豆已經軟爛如泥,入口即化,白菜和蘿蔔也搖身一變,成了讓人迷戀的事物。有朋友說,吃暖鍋就像看人,歷久彌香,不到最後,你是無法品出它的真味的。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暖鍋的情景。


原以為莊浪只有梯田,卻被比臉大的兩斤半將軍饃和暖鍋圈了“粉”


那澄黃的銅暖鍋裡,伴隨著徐徐的青煙,紅亮的回鍋肉或者排骨在濃香的肉湯裡上下翻飛,彷彿跳動著優雅的舞蹈;貼在煙筒上的肉片吱啦作響,就像吟唱著古曲悠揚;隨著肉湯的翻滾,蒸汽縈繞在席間,仿似仙境一般。這就是莊浪人,一頓普通的飯食,也吃得如此具有藝術氣息。在莊浪吃過暖鍋後我就深深堅信:天下最幸福的事就是一起吃暖鍋。這世界有許多是我無法詮釋便執著的追隨。因為暖鍋的爐膛裡,炭火正紅;鍋裡,翻滾著沸騰的生活;屋裡,飄溢著時代的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