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也讓百姓流離失所,親人失散,釀成了無數的人間悲劇。當時有個新科進士韓翃,就經歷了與愛人的分別。他的經歷,只是那場浩劫的縮影,只不過他的幸運在於最終憑藉才華贏回美人。

韓翃是昌黎人,他入長安的目的就是為了登科及第。當時的學子,不僅要在考場上大展身手,更要善於交際應酬,得到名流權貴的賞識,才能為自己造勢。這種方式,不但不算作弊,反而是非常流行的習俗。韓翃也是如此,他認識了一個叫做李生的富家公子。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李生不但傾慕韓翃的人品,而且還看到韓翃與自己的一位歌姬柳氏眉來眼去,便成人之美,讓柳氏跟隨韓翃,甚至出資三十萬錢讓二人成婚。史書記載柳氏“豔絕一時,喜談謔,善謳詠”,那一定是位讓人怦然心動的姑娘。

得到柳氏後,韓翃也沒有沉浸在溫柔鄉,反而一舉及第,情場考場兩得意。按照當時的規矩,韓翃考中進士後,就應該回鄉省親,告訴父母這個光宗耀祖的好消息。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商量的,韓翃讓柳氏留在京城長安,自己獨自回鄉。

就在這時,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長驅直入,唐玄宗棄城而逃,將帝都都留給了安祿山。這樣一來,兩情相悅的痴男怨女,從此分居兩地。韓翃投筆從戎,加入了淄州節度使侯希逸的幕府。柳氏長得漂亮,在亂世可不是好事情,她剪去自己的秀髮,躲入法靈寺為尼。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安史之亂的形勢跌宕起伏,最終還是唐肅宗收復了兩京。此時,韓翃依然在侯希逸軍中,有軍務在身,並不能插上翅膀回到長安。但他派出秘使,帶上一囊碎金,到處尋訪柳氏。韓翃乃一介書生,這點碎金已是多年的積蓄,但最能代表心意的,還是這首《章臺柳·寄柳氏》:

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這首詩到底是詩還是詞,其實一直就有爭議。哪怕是《全唐詩》,也存在矛盾:卷二四五收錄它時,將其定為詩;卷八九〇收錄它時,又將其定為詞。鑑於它的前三個字已經成為了詞牌名,小珏認為將它定為詞作。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毫無疑問,這裡的“柳”字就是一語雙關,既是指柳樹,指的又是柳氏。章臺本來是漢長安中街名,後指繁華盛景之地。韓翃開篇反覆詠歎章臺柳,其實就是對於柳氏的關切和愛戀,對自己的妻子念念不忘。

“顏色青青今在否?”表面上是在問那婀娜多姿的柳枝現在還如同往昔嗎?實際上還是對柳氏的關心,是不是還在等待他的歸來。

最後兩句是韓翃的感嘆,意思並不難理解,依舊是借物詠人。詩人認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男子尚且苟且偷生,一個弱女子要想活下去,恐怕已經委身他人了。這並不是韓翃對柳氏沒有信心,而是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現實狀況。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這首詞和那一囊碎金還是傳到的柳氏的手中,面對情郎的憂慮,柳氏泣不成聲,她也回應了一首詞:

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這首詞的意思並不難理解,柳氏還是以此表明心跡,表達了從一而終的決心。很多人誤以為它就是詞牌“楊柳枝”的來由,其實,它還是一首《章臺柳》,跟詞牌“楊柳枝”並沒有什麼關係。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經過這兩首詞的傳遞,兩位有情人終於得知了對方的近況。本來,隨著侯希逸入朝,韓翃也應該和柳氏相會,重續情緣。然而,就在這段時間內,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原來,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向回鶻請了救兵。郭子儀能夠收復二京,與回鶻兵馬相助是分不開的。回鶻將領也非常傲氣,他們認為自己對大唐有再造之恩,到處搶劫財物,強擄婦女。其中有一名藩將沙吒利就搶到了柳氏,並且非常寵愛。這時候,柳氏才真正是“攀折他人手”了。

短短27字的詞作,背後卻是堪比《梁祝》的悲劇,字字催人淚下

等到回京之後,韓翃自然悲痛欲絕。他一個普通幕僚,又怎麼能與沙吒利相爭?他只能終日流淚,吟誦自己的《章臺柳·寄柳氏》。後來這首詞和背後的故事傳遍京城,讓唐肅宗也唏噓不已。雖然皇帝也不願意得罪回鶻,但還是花費重金從沙吒利手中贖回了柳氏。

終究,這對夫妻還是團圓了。韓翃無疑是幸運之人,他經歷了奪妻之恨,經歷了堪比《梁祝》的故事,但最終卻抱得美人歸。其實,他真是幸運無比,在他的晚年,還曾出現了一件幸事。還是因為一首詞,讓他從默默無聞的下僚,變成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