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的一點學習建議


介詞的一點學習建議


由於中英兩種語言思維方式的不同,介詞對中國人而言無疑是最最難掌握的知識點,能否靈活的使用介詞是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大家先不要往下看,先試著翻譯一下這3個句子:
1,她看著我,感到很驚訝。
2,那個穿著黑色夾克的男人是我最好的朋友。
3,他看著我笑。
我想大多數朋友的翻譯差不多是下面這樣:
1, She looked at me and felt surprised. (in surprise)
2, The man who wears a black jacket is my best friend. (in black jacket)
3, She looked at me and laughed. (She looked at me in laughter)
這些句子從語法上都不能算錯,但是不符合英語的慣用說法,是典型的Chinglish。不難看出,例子中保留著中文喜歡用動詞的痕跡,而括號中改進後的句子更加簡單凝練,更加符合英語的習慣。
還有很多讓中國人奔潰的用法,比如說在微軟工作為什麼要用at Microsoft而不用in; 在農場是on the farm但是在村裡又變成了

in the village;木頭做的椅子是a chair made of wood但是為什麼葡萄做的酒又變成了wine made from grapes。這些用法常常讓人捉摸不透,但其實如果你仔細研讀下介詞的含義,會發現這些不同的介詞常常代表了人們對對象之間“關係”理解的不同。如果你不明白,可以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介詞很難掌握?
我們寫或說英語的時候,基本所有的錯誤是由中文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你搞不懂時態,是因為中文裡沒有時態;你常常被定冠詞搞的暈頭轉向,因為中文沒有冠詞;你she和he不分,是因為中文發音相同……
也就是說,你在英語的錯誤絕大多數都可以找到母語的影子。同理,介詞之難也就在此:英語中介詞的數量遠遠大於中文。從本質上來說,漢語是一門多運用動詞的語言,而英語有很多介賓短語(比如cut back, cut out, cut down on意思都不同),而且很多介詞的意思也相近。例如,中文“我覺得學習很難”,裡面沒有任何介詞,但有些同學可能就會錯誤的翻譯成“Learn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me.”(to應該用for),這表明我們在學校通過死記硬背記掌握介詞的方法其實往往不那麼可靠。

另一個原因,由於介詞用法靈活複雜,老師和字典有時候講不到有些知識點。例如字典往往告訴你一個介詞可以使用的情況,卻不告訴你它不能被使用的情況。例如,如果一隻筆完全被一張紙蓋住了,我們可以說筆under或者underneath這張紙。但是如果這支筆有一半露在紙張外面,我們這時候就只能用under,不能用underneath了。也就是說underneath的使用範圍要比under小。這些知識是字典和語法書不會告訴你的,那麼在實際情況下你就有可能用錯。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在意思相近的介詞之間,比如in和inside,字典往往只會給出解釋,但不會講解他們各自不適用的情況。
一個介詞往往有很多用法,學校和語法書只是列出這些解釋,但是並不講解這些不同意思之間的語義聯繫,因此本身可以通過理解來輕鬆掌握的知識點最後成了完全的死記硬背。比如fall over和get over a cold中的over有什麼共同點?老師和字典很少會講。瞭解英語對這種“關係”的理解能幫助我們正確使用介詞。
最後,吐槽下我們的英語教育,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卻不解釋知識點背後的原因。我有次在上中學的妹妹的英文卷子上看到的選擇題是 “_____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 in B, at C, during,標準答案是B。當時很想和出卷的老師好好的撕一場啊。我到現在也不明白為什麼during不可以用。

那麼,什麼是介詞?
從本質來講,介詞是用來表現對象之間的“關係”。
英語通過詞語,短語之間的關係來體現邏輯脈絡,句子主幹。介詞便是表現這種“邏輯關係”的元素之一,用來體現詞和詞之間的邏輯脈絡。把“暴力防止研究中心”翻譯成Violence Prevention and Study Center,一定沒有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看起來好懂。但是第一種恰恰是中國人的表達習慣,而英語的習慣則是儘量不用名詞去修飾名詞,因為名詞是“靜態的”,不能表達詞和詞之間的關係。但後一個翻譯中的介詞for和of 的運用,清楚表明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center,是針對什麼的防治和研究。
更近一步講,介詞用來描述的“關係”主要有三種:
1,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hip),比如:the cat sat on the mat, over his shoulder
2, 時間關係(temporal relationships),比如:on Thursday, in November
3, 抽象關係(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s),比如: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for your eyes only
如果回顧介詞的歷史,其實可以看出介詞的語義是以空間位置和運動為本源的。也就是說,這種空間關係經過拓展可以表示時間和抽象關係。瞭解這種語義範疇的轉換,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熟練準確的運用介詞。
空間關係
語言學家 R. C. Close 在 A Reference Grammar 中,把表示空間關係的介詞大致分為了點,線,體,線四部分來討論。這部分內容施元佑在《語法俱樂部》中做了簡單的介紹,但是書中這部分內容太過寬泛,並不系統。
我們以最最常用的in,on,at三個空間介詞來舉例,這三個詞用來表示空間整體,空間的面和空間的點為研究對象。in Shanghai中把上海看成了一個立體的「3D空間」;on the table中雖然table是立體的,但是這裡強調桌「面」,所以用on;而at更多的是強調空間的「點」,例如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時間關係
可以發現,表現空間的介詞往往會自然而然的引申到時間域。同樣的,on,in,at在表述空間關係上的不同往往也反映在了時間域上。

in在空間上裡強調「3D空間」,因此它表明時間似乎「長到可以在裡面(in it)」,所以in the Stone Age, in 2016, in May等等;
on自然就用在時間不長不短的場合(unit of time of medium size),有on the day, on Monday等等;
at在空間上表示「點」,那麼在時間上似乎就有短的意味,比如at that moment, at 9:15等等。
這似乎就給介詞帶上了一層「修辭」的功能,比如美國人常常說over, on 或者 during the weekend,但是英國人一般說at the weekend。這種不同其實表現了兩種文化對weekend的觀念的不同,也許是英國人比美國人更加覺得週末太過於短暫,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用at吧。同樣, 有時候作者可能會在同一種情況用不同的介詞來達到不同的寫作效果。比如during表現時間的時候似乎有把時間“拉長”的感覺(stretch out the time),看例句:
The ball drops down a flag pole during the final minute of the year.
這句話給我們的畫面是球在那一分鐘的時間裡(stretched time)降落的過程,是動態的。而如果我們把during改成at,由於at往往用來描述短暫的時間點,句子本來傳達的動態感似乎就消失了,變成了“那個球在那一瞬間落了下來”。你可以試著自己體會一下。
看到這裡你自然也就明白了上面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選擇題有多麼荒唐了,簡直是禁錮思維的枷鎖。
抽象關係
同樣,繼續引申,空間介詞會表現抽象關係。比如on在表示空間關係的時候,往往有“接觸+支撐”的意思,例如the phone
on the desk,電話和桌子是接觸的並且桌子提供了支撐。這種“接觸”反應到抽象關係時,就引申出了“負擔(burden)”的意味,例如Shame on you,there’s a lot of pressure on me, the difficult on them等等。再看,
- turn your back to sb
- turn your back on sb
前者表示背朝某人,只是方向上面的變化。而第二個on的“負擔”意味,表現出了對某人感情上的不尊重感。He is short of brains和He is short on brains兩句意思相同,但是第二個的感情色彩更加偏貶義。
想要學好英語,應該瞭解介詞最基本的解釋,再通過廣泛的閱讀來解決:快速,大量,持續的閱讀英文作品。這樣看過各種用法和例子之後,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掌握這種“感覺”

(a matter of convention)。那麼在自己輸出的時候,自然可以熟練準確的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