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1938年6月9日,國民革命軍新八師在鄭州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堤,近百萬中國老百姓死於水災,另有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而日軍僅有1000多人傷亡,可謂殺敵一千,自損百萬。由於造成的後果過於嚴重,蔣介石政府在事件發生後,一直都不承認,而是把鍋甩給日軍。比如當年6月12日的報道: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6月12日的新聞報道

國軍為什麼要掘黃河大堤?按照當時國民黨高層的想法,是為了阻止日軍西犯鄭州,進而沿平漢線南下兩路合攻武漢。為華東地區國軍的撤退和武漢的物資轉移贏得時間。

我們來看看結果,決堤後,日軍放棄了進攻鄭州,也就無法沿平漢線南下,可是長江一線卻沒有受到影響,日軍大將畑俊六率領日軍華中派遣軍沿長江向武漢進犯的計劃在此之前就一直在向前推進,6月1日,華中派遣軍坂井支隊就已經兵臨安慶城下了。6月12日,也就是決堤後的第三天,武漢會戰就打響了。那麼所謂的延緩日軍進攻武漢,效果體現在哪?唯一的改變就是日軍的的兩路進攻變成了一路,但是沿著長江進攻,對日軍的後勤補給反而更加有利。最後的結果也證明,對日軍的戰略幾乎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因為4個月以後,武漢就淪陷了。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武漢會戰圖

有的人可能會說,武漢會戰不是使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落空,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了嗎,這說明花園口決堤是有用的。

實際上,武漢會戰後,之所以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第一個原因是日軍對華預判失誤。原本日軍以為佔領武漢和廣州就可以使中國屈服,可在武漢淪陷後,國民政府隨即發表了態度堅定的宣言:

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

第二個原因是隨著戰線的延長,日軍兵力不足。由於國軍的強硬抗擊,日軍武漢會戰並不順利,日軍獲勝,但是也傷亡慘重。

以上,抗戰轉入戰略相持其實沒花園口決堤什麼事。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無數平民流離失所

郭汝瑰這樣評價花園口決堤:

從第一戰區角度而言,決堤造成水障,確實起了阻止日軍西進的作用,並暫時保住了第一戰區所在的豫中和豫西地區,但就戰略範圍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軍進攻武漢,也沒能推遲武漢會戰的時間。
其實,日軍進攻武漢的主攻方向本來就有兩個選擇,國民政府在《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中也判斷日軍進攻武漢有兩種可能,沿長江西進更能充分發揮日軍陸海空協同作戰的優勢,即使日軍已經佔領鄭州,其大本營也未必會選擇由平漢線南下的方案。
對國民政府花園口決堤的軍事上的作用是不宜誇大的。

這段評價頗為客觀,如果要說花園口起到了什麼作用的話,那就是保住了暫時性的保住了豫西豫中。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花園口決堤是如何決策的?真的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我們來分一下鍋。

首先要承認,掘開黃河臨時起意,在日軍全面侵華之前,花園口決堤的建議就有人提出,有跡可查的有兩個人。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法肯豪森

一個是德國顧問團最後一任團長法肯豪森,根據《德國總顧問法肯豪斯關於中國抗日戰備之兩份建議書》,法肯豪森於1935年向國民政府建議:

凡作戰所用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間,由該區可速向各方集中。 

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
東北有兩事極重要,一為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二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

法肯豪森認為,應對黃河防禦問題做準備計劃。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晏勳甫

還有一位是晏勳甫

,1935年時任武漢行營參謀長,在他的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記錄:

我在武漢行營任職時,曾擬訂過兩個腹案。一是必要時,將鄭州付之一炬,使敵人到後無可利用。二是掘黃河堤,最後認定,挖掘黃河有兩個好處:甲,可將敵人隔絕於豫東;乙,挖掘後,鄭州可以保全,我將計劃報給程潛,商量結果,認為只有實施挖掘,才可渡過此種難關。

可以看到,挖掘黃河這一初步設想確實早有人提出,但是這一提案,始終停留在提案階段,沒有形成更具體的計劃。

在《抗日戰爭的細節》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1938年5月12日,蔣介石在飛機上同劉斐、林蔚聊天。蔣介石問:“你們覺得掘開黃河堤岸的建議怎麼樣?”
劉斐和林蔚相互看了看,林蔚說:“委員長,我以為決堤的關鍵在於到底值不值,也就說,對日軍的阻擊力度究竟有多大,對全盤抗戰的功效有多少,後者是關鍵,如果事半功倍,就可以實施,但如果事倍功半,則需要再斟酌。”
劉斐說:“現在日軍已經進入豫東,如果黃河決堤,則首要目標是使其輜重部隊尤其是重武器輾轉難行,放水豫東南,則有希望保住鄭州以西大片土地,如果武漢不落入敵手,又有黃泛區阻隔,日軍走平漢線攻武漢的概率就會降低,但黃河決口後對日軍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們的損失有多大,還需要再集合黃河水利專家進行商討。”

蔣介石說:“局勢緊急。留給我們考慮的時間也不多了。”

以上的內容,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兩點:

1,挖掘黃河的事之前確實有人提過。

2,直到1938年5月12日,也就是距離決堤不到一個月時,國軍沒有制定具體的方案和計劃,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在哪挖、如何疏散群眾,挖掘以後的軍事行動計劃等等,都沒有論證或是商討。也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證明此後國軍有進一步的方案。

既然沒有方案,為什麼不到一個月就倉促決定實施花園口決堤呢?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蘭封會戰局勢圖

主要因為國軍太不爭氣,此後一個月戰局的惡化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讓蔣介石沒來得及認真考慮論證了。原本在豫東戰場,國軍的形勢是一片大好的。土肥原賢二率領第14師團2萬餘人強渡黃河,孤軍深入。俞濟時74軍和宋希濂71軍合作,先後拿下內黃和儀封,截斷了14師團的退路,此時豫東共有6個軍12萬多人將日軍圍住。蔣介石也躍躍欲試,飛到鄭州,決定親自指揮豫東戰役。希望一口吃掉土肥原部。

這時候土肥原打算突圍,並重點攻擊蘭封,蘭封的守軍是蔣介石的嫡系桂永清的第27軍。結果桂永清實在太不爭氣,守了不到一天,直接跑了。5月23日,日軍輕鬆佔領蘭封。此後程潛再次調兵遣將,圍攻土肥原,激戰正酣時,守商丘的新8軍黃傑部又不戰而逃。這下子形勢急轉直下,不但土肥原部轉危為安,反而讓蘭封、商丘附近的國軍陷入被兩面夾擊的危局之中。蔣介石自己都不得不承認,蘭封會戰就是“戰爭史上一千古笑柄”。

6月1日,蔣介石通報決定挖掘黃河大堤。

5日開始,商震的32軍奉命在趙口決堤,奮戰兩天,以失敗告終。這說明之前對在哪裡決堤沒有計劃,只是由於戰局崩潰,突然需要決堤,臨時找的地方。

7日開始,蔣在珍部在花園口掘堤,經過三天“奮戰”,動用兩門平射炮,終於在黃河大堤上開了一個7米多的口子。

殺敵一千自損百萬,花園口決堤是蔣介石一拍腦門下的決定嗎?

淮海戰役黃泛區百姓的小推車

黃河決口後,國軍對外宣稱是日軍所為,也沒有疏散和救急災民的有效應對方案,再次證明花園口決堤就是一個情急之下的倉促決定。

而從後面的故事來看,掘掉黃河就是掘掉了蔣家王朝的墳墓,請看看淮海戰役時,黃泛區老百姓支援前線的小推車,這不就是用腳投票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