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假如不讀書,我們仍是“醜小鴨”

01

我的一位同學沒念完書,就早已結婚生子,慢慢地我和她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她每天為自己的生活擔憂,忙於家裡的雞毛蒜皮,和鄰里閒談家長裡短,她告訴我,自己的一生就要在這樣的小縣城裡度過,沒有未來,一眼望到底。

如果我沒讀書上學,沒走出縣城,我也會和她的人生相似,嫁作人婦,洗衣煮飯,在菜市場和小販討價還價,終日忙於生活瑣事,為生活的不確定而焦慮著。

認知|假如不讀書,我們仍是“醜小鴨”

我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像李子柒那樣,即使身在鄉村野景,也能活出歲月靜好模樣。

這也只有讀書後,才能擁有這樣一種生活的心境

就像董卿說的:“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

02

10年前的“零分考生”徐孟南為了對抗應試教育,失去了學歷,現在輾轉各類工廠:製造井蓋、組裝廣告箱、包裝衛浴產品、生產說明書各種髒活累活都幹過;經歷結婚生子離異,生活還是一地雞毛。

生活告訴他,拒絕讀書的做法是因為他無知和幼稚,於是他再次踏上高考,進入一所大專,繼續讀書。

本想通過考零分來改變應試教育,結果無知的做法毀了一生,當才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只能安靜讀書。

認知|假如不讀書,我們仍是“醜小鴨”

方仲永的悲傷也在於他沒有堅持學習,是因為父親的無知讓一位天才隕落,雖然痛惜,卻警戒後人泯然眾人的原因。

正如小說《鼠疫》裡的這樣一句話:

“世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而沒有見識的善良會同罪惡帶來同樣的損害。”

無知的代價,要比想象得昂貴,我們讀書是為了避免無知,避免悲劇的發生。

03

讀書與不讀書,過得是兩種人生。

張藝謀曾說,如果不恢復高考,他可能真的會成為廠裡寫寫畫畫的幹事。他抓住了恢復高考的機會,參加了考試,考上了電影學院,他的命運就此改變。

如果他沒有讀書上學,我們也就看不到他導演的優秀作品。

陳章良也曾講過,如果不讀書,他現在可能只是海邊捕魚種田的漁民。他出生漁村,父母不識字,7歲開始打漁,在別人的建議下9歲才去讀書,之後考上普通院校。

剛入學校時的陳章良發現其他同學都會英語,自己卻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於是他不眠不休挑燈苦讀,最後去華盛頓讀研,26歲成為北大教授,一生譽滿天下。

由此可見,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

認知|假如不讀書,我們仍是“醜小鴨”

讀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它能讓你找到自身出路,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堅持讀書即使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