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英媒報道,2019年12月28日,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一幅價值2000萬英鎊(約合1.8億人民幣)的畢加索名畫《女子半身像》,

被來自倫敦西北部的20歲嫌疑人Shakeel Massey當場撕壞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目前,該男子已被收押,等待初審。遭毀的畫作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是畢加索1944年創作的,原型是他的情人朵拉·瑪爾。藝術品修復專家Brad Shar接受採訪時表示:“藝術品被損壞後,通常會貶值15%至20%。”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爆出消息後,事件引發全網關注: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不久前,李誕在《奇葩說》辯論中說過:“比蒙娜麗莎更美的是燃燒的蒙娜麗莎……”因辯論觀念標新立異,在網上廣泛傳播。

  於是,很多網友在李誕的“教唆”之下,居然把這次“名畫被撕”事件看作某種體現價值的行為藝術、“名畫最好的歸宿就是被毀”、“這件被毀的藝術品得到的昇華”。

  (以下是各種沙雕留言)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行為藝術是什麼?它是會映射出各種生活狀態、人性的各種可能性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引發人們對事物本質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而這種人為的破壞,並不是像網友所說的是行為藝術。

  以上言論沒有憐惜,只有調侃、抖包袱,向李誕式的反智觀念看齊,為了“毀畫”而狂歡。

  實際上,“毀畫”一出在藝術界確有涉及。

  2019年10月,在蘇富比的一場拍賣中,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的畫作《女孩與氣球》以104.2萬英鎊成交後,立即在眾目睽睽下被切割成碎片,炮製這一切的就是藝術家本人。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班克斯的“毀壞”相較於藝術中的“創造”、“建構”,是有自己的邏輯和規則,

藝術家選擇以此來反思經典藝術,反思藝術市場,激起大眾對抗規則的渴望。關鍵是,他撕碎的是本人的作品,而不是撕掉別人的。

  無論“毀畫”背後藏著什麼高深的創意,像班克斯那樣,“毀自己的畫”就可以表達了。去博物館裡破壞別人的經典藝術品,那不是表達,那只是犯罪而已。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其實,類似的藝術品被毀案件並不少見,他們其中或是抒發仇恨、 為了引起注目、表達政治、宗教、道德等。

  1、2017年12月,美國男子邁克爾羅哈納將正在費城展出的中國兵馬俑手指掰下帶走,事後被起訴時,羅哈納的律師稱其“只是喝多了,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折斷他。”12名陪審員中有7人認為該男子無罪。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2、1914年,瑪麗·理查德森走進英國國家美術館,在迭戈·委拉斯開茲的名畫《鏡前的維納斯》前揮切肉刀猛砍數次,為這幅“維納斯女神”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破壞。

  理查德森因此獲刑6個月,這是破壞藝術品的最高刑期,在被捕後她表示:“我試圖破壞神話中上最美麗的女性的圖畫,來抗議政府對潘克赫斯特女士(著名的女權活動家)的不公對待。”這大概是女權活動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3、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第一高的站立佛像,也是第三高的大佛像,始建於公元前3至5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親自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巨佛曆史上曾屢次遭遇劫難,仍得幸存,直到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4、2019年5月,佳士得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曾經發生毀畫一事——1393號拍品,任伯年《花鳥四屏》的第一幅“澹黃楊柳帶棲鴉”在預展中被一個小孩撕毀,佳士得只得臨時撤拍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5、2012年6月,一名男子將愛爾蘭國家美術館所藏的莫奈名畫《阿讓伊特盆地塞納河上的帆船》砸出一個大洞,近1/4遭破壞,大量油彩脫落。

此畫由莫奈於1874年創作,是該館藏有的唯一一幅莫奈作品,當時價值高達780萬英鎊,約合7471萬元人民幣。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很遺憾,這樣的事情不僅很難避免,還會持續發生,這次事件曝光出來,甚至有些網友還有如下言論。

比“撕毀畢加索名畫”更驚悚的,是網友們的沙雕言論

  要在美術館破壞一件作品太容易了,美術館大多數作品都是裸展,只有少數特別珍貴的作品才有玻璃罩保護,代價是隔著玻璃加上反光,觀看體驗會大大打折,比如《蒙娜麗莎》作為重要展品,不但要罩上防彈玻璃,還要拉兩層隔離帶,這種觀看方式肯定看不清楚,基本起不到美育的作用。

  作品的強保護和易觀賞是一對矛盾,為了更好的服務普通參觀者,美術館裡展出的藝術品註定了是脆弱的。

  因此這樣的毀畫事件以後還可能發生,而取笑、輕視這樣的毀畫事件,把它等閒視之、大事化小,這樣的觀念如果流行開來,只會更加傷害已經很脆弱的美術館系統。

  美術館的服務對象是參觀者,也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參觀者需要尊重展出的每一件藝術品,這也是社會的基本公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