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英媒报道,2019年12月28日,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幅价值2000万英镑(约合1.8亿人民币)的毕加索名画《女子半身像》,

被来自伦敦西北部的20岁嫌疑人Shakeel Massey当场撕坏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目前,该男子已被收押,等待初审。遭毁的画作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是毕加索1944年创作的,原型是他的情人朵拉·玛尔。艺术品修复专家Brad Shar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品被损坏后,通常会贬值15%至20%。”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爆出消息后,事件引发全网关注: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不久前,李诞在《奇葩说》辩论中说过:“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的蒙娜丽莎……”因辩论观念标新立异,在网上广泛传播。

  于是,很多网友在李诞的“教唆”之下,居然把这次“名画被撕”事件看作某种体现价值的行为艺术、“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被毁”、“这件被毁的艺术品得到的升华”。

  (以下是各种沙雕留言)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行为艺术是什么?它是会映射出各种生活状态、人性的各种可能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而这种人为的破坏,并不是像网友所说的是行为艺术。

  以上言论没有怜惜,只有调侃、抖包袱,向李诞式的反智观念看齐,为了“毁画”而狂欢。

  实际上,“毁画”一出在艺术界确有涉及。

  2019年10月,在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中,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画作《女孩与气球》以104.2万英镑成交后,立即在众目睽睽下被切割成碎片,炮制这一切的就是艺术家本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班克斯的“毁坏”相较于艺术中的“创造”、“建构”,是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

艺术家选择以此来反思经典艺术,反思艺术市场,激起大众对抗规则的渴望。关键是,他撕碎的是本人的作品,而不是撕掉别人的。

  无论“毁画”背后藏着什么高深的创意,像班克斯那样,“毁自己的画”就可以表达了。去博物馆里破坏别人的经典艺术品,那不是表达,那只是犯罪而已。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其实,类似的艺术品被毁案件并不少见,他们其中或是抒发仇恨、 为了引起注目、表达政治、宗教、道德等。

  1、2017年12月,美国男子迈克尔罗哈纳将正在费城展出的中国兵马俑手指掰下带走,事后被起诉时,罗哈纳的律师称其“只是喝多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折断他。”12名陪审员中有7人认为该男子无罪。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2、1914年,玛丽·理查德森走进英国国家美术馆,在迭戈·委拉斯开兹的名画《镜前的维纳斯》前挥切肉刀猛砍数次,为这幅“维纳斯女神”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破坏。

  理查德森因此获刑6个月,这是破坏艺术品的最高刑期,在被捕后她表示:“我试图破坏神话中上最美丽的女性的图画,来抗议政府对潘克赫斯特女士(著名的女权活动家)的不公对待。”这大概是女权活动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3、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一高的站立佛像,也是第三高的大佛像,始建于公元前3至5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亲自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巨佛历史上曾屡次遭遇劫难,仍得幸存,直到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4、2019年5月,佳士得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曾经发生毁画一事——1393号拍品,任伯年《花鸟四屏》的第一幅“澹黄杨柳带栖鸦”在预展中被一个小孩撕毁,佳士得只得临时撤拍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5、2012年6月,一名男子将爱尔兰国家美术馆所藏的莫奈名画《阿让伊特盆地塞纳河上的帆船》砸出一个大洞,近1/4遭破坏,大量油彩脱落。

此画由莫奈于1874年创作,是该馆藏有的唯一一幅莫奈作品,当时价值高达780万英镑,约合7471万元人民币。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很遗憾,这样的事情不仅很难避免,还会持续发生,这次事件曝光出来,甚至有些网友还有如下言论。

比“撕毁毕加索名画”更惊悚的,是网友们的沙雕言论

  要在美术馆破坏一件作品太容易了,美术馆大多数作品都是裸展,只有少数特别珍贵的作品才有玻璃罩保护,代价是隔着玻璃加上反光,观看体验会大大打折,比如《蒙娜丽莎》作为重要展品,不但要罩上防弹玻璃,还要拉两层隔离带,这种观看方式肯定看不清楚,基本起不到美育的作用。

  作品的强保护和易观赏是一对矛盾,为了更好的服务普通参观者,美术馆里展出的艺术品注定了是脆弱的。

  因此这样的毁画事件以后还可能发生,而取笑、轻视这样的毁画事件,把它等闲视之、大事化小,这样的观念如果流行开来,只会更加伤害已经很脆弱的美术馆系统。

  美术馆的服务对象是参观者,也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参观者需要尊重展出的每一件艺术品,这也是社会的基本公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