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这其实就是外滩的风格:它是高度精神分裂的,是情欲和威权的双重天堂。

——朱大可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网上看上海作家金宇澄接受采访,谈到对上海城市建设的感受时,他表示很是失望。对此,他提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外滩情人墙。所谓情人墙,是指修建于外白渡桥旁的黄浦公园至金陵东路新开河段、全长一千六七百米的水泥防汛墙。当时,每当夜幕降临,情人墙就会出现一道景观: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依托长长的防洪堤墙体和护栏,面向江面,头靠头,手握手,轻声细语,情话绵绵。两对情人间仅隔一人,彼此说话都听得见。

如今,水泥做的情人墙被花岗岩、大理石与铸铁雕花栏杆所取代。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80年代的上海外滩

学者朱大可在《上海外滩——情欲和威权的精神分裂》一文中写道,在二十世纪中叶,上海开始从殖民主义向民族主义和集权主义转向。改革开放后,新的商业意识形态又笼罩这座城市。在随后的城市改造中,上百株粗大的法国梧桐被全部移走,14万块彩色地砖覆盖了观景台,仅剩下少数稀疏的小型植株和浅平的草皮。水泥的霸权变得惊心动魄起来。

“从九十年代开始,夜晚的外滩重新成为瑰丽的风景。泛光灯的照明把上海再度变成了一个巨大布景,停栖在激动人心的河岸,上演着意识形态的盛大戏剧……水、岸、灯和高楼,这四大元素组合成了外滩神话的主体……只有外省和来自乡村的游客在这里喜悦地流连,被从观景台到摩天大楼的混凝土工事所感动。浮华的泛光灯加强了水泥美学的这种属性。”

朱大可也特意谈到了文革时期外滩情人墙的景观,那里站满了上千队喃喃对语的情侣,“他们彼此摩肩擦踵,犹如一个漫长的爱情链索,整齐地排列在发臭的黄浦江水岸,从外滩公园一直延伸到气象信号台。在寒湿的冬季之夜,情侣们在单薄的军装底下颤栗,幸福地眼望混浊的江景,抗拒着尖锐彻骨的寒意。”

沪上著名滑稽笑星毛猛达回忆起年轻时去情人墙的情景:“那时候傻呼呼的,吃好夜饭就去抢位子,7点钟前头就赶到了。有一次去晚了,看过去人海茫茫,总算找到一处隙缝,挤进去,没等开口,旁边的情侣便主动让出一角。在这里,没有发生过占位吵架的现象。 ”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70年代末的上海外滩

与此浪漫的甚至带有美学意味的景观对应的是,当时的“文攻武卫”经常在这里围剿谈情说爱者。“他们成批地逮捕恋人们,用卡车带往革命委员会总部。执法者挥动军用皮带对他们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待‘黄色下流’的‘罪行’”。

据见证那段时期的老人吴绮正回忆,每当发生整治行动,情人墙的树干上便架起了高音喇叭,大放震耳欲聋的革命歌曲,间以高亢嘹亮的口号和宣讲:“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新风,坚决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头戴柳条帽的工人纠察队来回巡逻,吓得情人们如鸟飞散。却有一对外地来的中年夫妇被黄浦江的美景所吸引,仍然倚着江堤喃喃私语。一个戴着红袖标的纠察队员过去叱问:“你们是什么关系?”那女的回头,又惊又恐,慌忙喊道:“我们是夫妻!怎么啦?”纠察队员有点失落,一边讪讪地离开一边说:“夫妻也不能挨得这么近!”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还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沙叶新,在成名之前,写过一个独幕话剧《约会》,就写到了这样煞风景的尴尬事:当一对大龄青年男女在街心花园幽暗的深处谈恋爱,两情相悦刚刚想亲热一番,那红袖标出现了,而且还大声呵斥:精神文明!精神文明!

而之所以会出现外滩情人墙景观,和当时上海居民严峻的住房问题有关。学者顾则徐指出,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一间十平米房间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是常事。在私密生活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寻求家庭之外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无非就是路边稀疏的绿化地、公园树林等,而且还不能太远,因为当时公交不便,经常坐车得费钱。“所以,更多的是不得不选择夜深后暗黑的墙角,这叫立墙角或立壁角,青年男女实在是跟做贼一样鬼祟,经常把撞上的路人吓得一跳。”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长期在幽暗的角落或墙角约会,也不是多么愉快的体验,因而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更安全和相对自由的场所。就这样,外滩成了理想的地方。“那时候外滩也是上海最重要的公交枢纽区,与火车站、人民广场有所不同,这里是东部、浦东与中部、沪南、沪西、沪北之间的人流瓶颈,尤其对于东部的虹口、杨浦这两个人口大区来说,是进出咽喉”。此外,外滩的灯光和夜景,自然吸引了大量情侣度过难忘的夜晚。入夜的黄浦江边既是个开放的场所,又不乏私密性。在顾则徐看来,情人墙的情侣可不止朱大可说的上千对,甚至有五千对上万人。

当年有个《纽约时报》的记者记录了外滩情人墙的情形:“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一对与另一对之间,只差一厘米距离,但决不会串调。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曾为西方列强陶醉的外滩,在现代中国,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

文革结束后,外滩矮墙情侣景象达到最高峰,这自然是跟社会管理较为宽松有关。最重要的是,民众的思想更为开放,再加上大批回城青年正急于恋爱或重新恋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也逐步进入了恋爱年龄。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90年代外滩

“不过,在80年代中期很快式微,尽管住房建设尚未改观,恋爱依然缺乏空间,但样板戏时代已经结束,国产电影多了起来,进口电影也发生极大改观,电影院把情侣们吸引了过去,而电影院的黯淡诱惑,则令外滩灯光失色。”

到90年代后,外滩情人墙逐渐被各式咖啡馆、舞厅、茶楼等新约会场所替代,情人墙的浪漫便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

30年前,上海人都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却跟做贼一样鬼鬼祟祟

如今的外滩情人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