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斷供”世衛組織,全球如何應對下一波病毒來襲?

新冠病毒已經制造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所說的“世界風險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們最終會看到我們有共同的風險,因此產生共同的變革利益。不像氣候變化或其他威脅是緩慢燃燒的,新冠病毒是即刻的,它以一種真實的方式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


美國“斷供”世衛組織,全球如何應對下一波病毒來襲?


文 |《財經》記者 王曉楓


4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將停止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資金,直至對WHO在疫情初期應對是否得當的評估完成為止。美國政府將啟動調查WHO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的管理不善。


“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病暴發,我們尤其關注美國的慷慨是否得到了最佳利用。現實是WHO未能以及時和透明方式充分獲取、核實並分享信息。”特朗普在新冠病毒疫情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特朗普稱,美國每年向世衛組織貢獻超過4億美元。


特朗普決定暫停資金不久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即發表聲明強調,當前正值各國團結一致努力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之際,作為率領和協調全球抗疫行動的機構,WHO資源不應在此時遭到削減。“我堅信,WHO必須得到支持,該組織在全球戰勝冠狀病毒疫情的努力中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古特雷斯說。


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無以復加的損失,截至北京時間4月15日14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126776例。其中,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全球最多,超過61萬例,達到614246例,累計死亡26064例。


美國國內疫情嚴重讓一些共和黨議員抨擊WHO應對新冠疫情不當,要求對WHO追責。特朗普上週公開批評WHO主要從美國獲取經費卻“以中國為中心”。他當時便警告說,美國正在考慮切斷給予WHO的經費。


“在敵人逼近時切斷盟友彈藥”


特朗普的言論引起多方反駁。4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重申中國對世界衛生組織的信任和支持。他說,“世衛組織秉持科學公正立場,在第一線引領統籌全球抗疫鬥爭。譚德塞總幹事和他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工作,為人類公共衛生事業傾注了心血,作出了努力,他們的重要貢獻理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他們的專業意見理應受到世界各國的尊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在4月8日稱,在當前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形勢下,美方表示將暫停向WHO繳納會費,將嚴重影響其正常運作,不利於國際抗疫合作。


WHO多名官員均否認“以中國為中心”的說法,並強調當下正處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時刻,不應削減經費。曾來中國考察疫情的WHO助理總幹事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表示,與中國合作對了解疫情很重要。在這次疫情暴發初期,能夠全面獲取所有的信息,實地與中國合作瞭解疫情,絕對至關重要。


“中國一開始就非常努力工作,一旦瞭解到所面對問題,就尋找和查出及發現所有可能病例,確保他們得到檢測,並追查到所有親密接觸者,確保被隔離。”艾爾沃德說。“他們知道病毒在哪裡,風險在哪裡……他們明確表示這些人不會也不能在該國出行,更不用說(進行)國際旅行。”


WHO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4月12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解釋了該組織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決策過程。WHO是從全局視角出發,根據疫情的發展適時做出決策,強調要根據實際證據實時做出判斷。相關決策有來自中美在內的各個國家專家成員的參與和協商,全程依照國際協議展開,並不存在所謂的以哪個國家為中心運作。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4月8日也就特朗普威脅停止資助的言論做出回應,他警告不要將抗疫政治化,否則會有更多裹屍袋。另一方面,譚德塞也強調WHO重視美國資助。4月13日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譚德塞透露他與特朗普兩週前曾經進行交談。“我所知道的是他是支持的,我希望對世衛組織的資助將繼續下去。我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好,我們希望這種關係能繼續下去。”譚德塞說。


對於特朗普暫停資金調查WHO的決定,美國國內呈現兩極分化態度。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裡克·斯科特(Rick Scott)3月底就呼籲調查WHO並主張切斷其資金。在特朗普宣佈決定後,斯科特表示,“這是正確的舉動,我盼望國會對WHO展開全面調查。”


民主黨議員則批評特朗普試圖轉嫁責任。特朗普因錯失應對新冠疫情的窗口期和應對舉措不力正受到美國媒體批評,例如,檢測規模的擴大遲遲跟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以及在向各州輸送關鍵醫療設備問題上持續出現問題。


民主黨人普遍認為特朗普的決定可能會使全球應對疫情的努力複雜化。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尼塔·洛威(Nita Lowey)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強迫美國衛生專家在沒有WHO情況下工作的任何企圖都將適得其反,最終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參議院撥款委員會首席民主黨成員、佛蒙特州民主黨籍國會參議員帕特里克·萊希(Patrick Leahy)也發表聲明說,在百年不遇大流行病之際切斷WHO資金,這等於是在敵人逼近時切斷盟友彈藥。他批評特朗普,隨著死亡人數上升,他不想承擔責任,於是責怪別人。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民主黨成員、新澤西州民主黨籍國會參議員鮑勃·梅內德斯(Bob Menendez)說,在新澤西、美國和全球各地的人死於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之際,總統有關WHO的決定是危險和魯莽的。


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紐約州民主黨籍國會眾議員艾略特·恩格爾(Eliot Engel)在聲明中指責特朗普切斷WHO資金。“隨著這場日益惡化的危機一天天過去,總統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政治招數——責怪WHO、責怪中國、責怪他的政治對手、責怪他的前任——盡其所能來逃避這樣的事實,那就是,他的行政當局對這一危機管理不當,如今已經損失了成千上萬美國人的生命。”


美國最大的醫生組織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也呼籲特朗普重新考慮暫停向世衛組織繳納會費的決定。


“我們正面臨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中斷世衛組織的資金來源是朝錯誤的方向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這不會讓戰勝新冠病毒的努力變得更輕鬆。”美國醫學會主席帕特里斯·哈里斯在一份書面聲明中回應稱。“抗擊全球流行病需要國際合作,需要依靠科學和數據。在這個世界岌岌可危的時刻,削減對世衛組織的資助,而不是專注於解決問題,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已經囊中羞澀的世衛組織


雖然特朗普的決定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將對WHO帶來沉重打擊。用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大衛·海曼(David Heymann)的話來說,如果失去經費,對WHO來說會是災難性的,“如果WHO失去(美國)經費,將無法繼續開展工作,因為它已經囊中羞澀(on a shoe-string budget already)。”


根據WHO記錄,該組織預算資金約22%來自美國,美國資金通過不同機構提供給WHO。WHO曾從美國國務院、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美國環境保護局和美國國際開發署獲得過資金,其中大部分用於根除脊髓灰質炎並幫助非洲國家改善醫療衛生。


WHO有190多個成員國,每個雙年度,WHO會制訂財務預算並向會員收取會員費,這些信息都公佈在WHO網站。會員費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所謂評定會費,即根據會員國財富和人口狀況計算出來進行分攤,另外一部分是會員國或相關組織自願捐贈。近年來,評定會費佔比有所減少,佔資金總額還不到四分之一。以2018-2019雙年度為例,評定會費總額為9.569億美元,自願捐贈會費為34.646億美元。2020年,美國應向WHO提供的資金略低於1.16億美元,但美國也可以自願捐助更多款項。例如,根據凱撒家庭基金會的分析,2017年美國自願捐款4.01億美元。


美國在2018-2019年度評定會費約為1.18億美元。在2020-2021年度評定會費,除美國持續佔比22%,中國佔比明顯增加,從上個雙年度不到8%增加到12%左右。其他國家,除英國、韓國、土耳其、瑞士和沙特略有增加,都略有減少。


失去美國資金對於WHO來說確實不是好消息,這會影響其在全球衛生健康領域的領導角色。自1948年創立以來,WHO在協調全球應對公共衛生威脅時一直髮揮重要作用,例如根除了天花等重大傳染病。WHO由成員國治理,必須尊重國家主權。新冠疫情暴發後,WHO就如何檢測並防止病毒擴散提供建議,協調研究工作,組織分發數十萬個檢測試劑盒,還迅速召集300多名科學家和研究資助者幫忙開發檢測手段、疫苗和藥物。新冠疫苗開發重要資助機構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哈切特(Richard Hatchett)充分肯定WHO在動員各方資源促進新冠疫苗合作開發上所發揮的作用。


在連續警告新冠疫情對發展中世界可能帶來的衝擊之際,世衛組織還在4月13日宣佈,將與世界糧食計劃署聯手擴大個人防護裝備、實驗室診斷設備、呼吸機等的採購和分配,並提供給最需要的國家。


實際上,除遭受美國部分人士的非議,世衛組織此次應對新冠疫情的行動還是得到了大多數成員國的認可與支持。2月8日,日本率先對世衛組織慷慨解囊,捐款1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400萬元),幫助世衛組織在發展中國家建立新冠肺炎的檢查制度。3月7日,中國政府決定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用以支持世衛組織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合作。3月9日,韓國疫情得到初步穩定後,韓國外長康京和承諾向世衛組織捐款300萬美元作為全球抗疫基金。4月12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出院後,立即宣佈向聯合國專門機構捐贈1.3億英鎊,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將獲得6500萬英鎊。


如何應對下一波病毒來襲?


即便如此, WHO仍被指在這場疫情中未發揮應有作用。批評人士稱,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看不到全球團結一致,WHO也被邊緣化,權威大打折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很多國家任意發佈國際旅行限制。自1月初以來,WHO發佈四份警告,一直反對旅行禁令,因為在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限制國際流動不太可能阻止病原體傳播。據WHO統計,超過70個國家實施限制,只有45個國家做到向該機構報告。


不僅如此,一些國家還設置防護裝備出口禁令,這讓抗擊疫情行動難上加難。WHO衛生應急計劃負責人邁克爾·瑞安(Michael Ryan)曾敦促各國停止囤積物資,並呼籲全球團結一致,“一個國家的衛生工作者生命與另一個國家的衛生工作者生命應同樣受到重視。” 但他的呼籲並未受到廣泛重視,一些國家仍然設置出口禁令。


為何WHO在全球新冠疫情應對中面臨如此窘境? 英國利茲大學全球健康政策系主任加內特·華萊士·布朗(Garrett Wallace Brown)教授對《財經》記者指出,如果沒有建立治理結構的政治意願,那麼無法妥善應對流行病。近50%政府不遵守《國際衛生條例》,因為代價高昂,需要付出努力。此外,全球治理結構需要政治意願、資金和願意放棄一些國家主權以換取行之有效監管,很多國家不願為此買單或作出承諾。


WHO曾在2005年對《國際衛生條例》進行重大修訂,旨在糾正全球在應對非典疫情中的反應缺陷。非典疫情曾將多個發達經濟體的衛生保健系統推向崩潰邊緣。修訂之初的構想是WHO將作為一箇中央協調機構,各國將向WHO通報疫情並分享信息,以幫助科學家在全球範圍應對流行病。WHO將協調防控工作,宣佈緊急事態並給出建議。修訂後的條例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且已由190多個國家簽署。


很多國家能規避《國際衛生條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該法規有漏洞。WHO前法律顧問吉恩·盧卡·伯奇(Gian Luca Burci)指出,這個漏洞是2005年修訂協議時留下的。談判代表們一直僵持到凌晨5點才達成折衷協議,在公共衛生考量和保留最終政治權力之間取得平衡。各國不願將全部控制權交給WHO,因此起草條款賦予自身可以採取與WHO建議相似或更好健康措施的權力,只要這些措施基於科學且為了共同利益。根據這些規則,各國有義務在48小時內向WHO報告它們在集體準則採取的任何措施和理由。在新冠病毒暴發期間,許多國家未履行義務,WHO對此也無能為力。


WHO無力領導全球應對公共健康危機的窘境為應對新冠病毒和今後可能出現的其他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蒙上陰影。在未來出現新的大流行傳染病並非天方夜譚。“我們無法避免在冠狀病毒之後,再出現新的致命性健康威脅,但全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繼續準備不足的局面是可以避免的。”美國疾控中心前主任費和平(Tom Frieden)對《財經》雜誌記者表示。


流行病還會出現,我們必須有備無患。在費和平看來,在這一點上,每個國家都知道充足準備的必要性。我們要同舟共濟,在本土和全球範圍內團結起來抵禦共同的敵人:一種危險的微生物。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觀點則認為應該徹底改革WHO和世界公共衛生政策。加內特·布朗認為,新冠病毒已經制造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所說的“世界風險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們最終會看到我們有共同的風險,因此產生共同的變革利益。不像氣候變化或其他威脅是緩慢燃燒的,新冠病毒是即刻的,它以一種真實的方式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它攻擊了我們生活的地方,也許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共享一個地球,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