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北宋王朝從建立到結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尤其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我國古代歷史記載中,更是一位非常傳奇的開國之君。他身為後周名將屢立戰功,被人譽為後周的“國之棟樑”。

但是在公元960年這位後周的大忠臣,卻在後周諸將的慫恿下,通過“黃袍加身”這種戲劇化的方式,開創了國祚長達167年的北宋王朝。

如果算上南宋國祚前後大約320餘年。他在創立北宋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動盪局面,並基本上形成了全國統一局面。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穩固政權,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這其中以政治方面的改革最為突出,通過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至此北宋王朝正式開啟了“文人治國”的新篇章。

“以文立國”或者“文人治國”根本思想,最高的追求其實就是“天下大同,人心無惡”。這種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烏托邦”思想,在北宋初年開始實施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以文立國”國策的形成與確立

北宋王朝建立或者說北宋與後周政權交替,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史中,最具典型色彩的政權交接形式。既沒有大動干戈也沒有傷及後周宗室性命,確切的說這是一次以“和平”方式為基礎的政變。而這次政變的主角就是,趙匡胤與後周恭帝柴宗訓。

為了能夠避免這種武將逼國的悲劇重蹈覆轍,趙匡胤在北宋建立之後,就開始著手整理武將隊伍,其中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杯酒釋兵權”。通過這次事件趙匡胤將兵權與財政大權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筆者認為這個政策的確立,不僅加強了北宋的中央集權,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降低了“武人亂政”的局面出現。

最重要的是確立了重文輕武、“以文立國”的國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為,“文人治國”體制與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進步一鞏固“以文立國”國策,宋太祖趙匡胤將“科舉”,作為北宋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這種制度可以使一些沒有政治背景的人進入廟堂,這對於削弱舊貴族的勢力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寶貴機會。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其實,筆者認為趙匡胤的種種做法和改革政策,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武將的權利,或者說大大減弱武將參與國家政治的影響力。

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以宋代周”的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在這個過程也確立了“文人治國”的基本國策。

無論是“以文立國”還是“重文抑武”,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樹立文官政治集團的權威。同時,不斷打壓武將集團的權利和影響力。在這個基本國策的影響下,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宋朝的文官地位就一直高於武官。並且還出現了“軍無常帥,帥無常軍”的局面。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可以說在歷朝歷代的發展史上,除了宋朝幾乎找不到以“文官”為中心的政體。“以文立國”國策的出現,既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係,同時也與宋朝統治者的個人經歷、以及主觀思想都有極大關聯。

宋太祖認為:“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餘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宋太祖趙匡胤還下達了“不殺士大夫”的詔令。

“以文立國”國策對北宋的政治影響

1. “以文立國”初期的積極影響

在當時的北宋文人任中央或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而武將的地位、待遇、政治影響力等,根本沒有辦法和文官相比。尤其是在宋太祖、太宗、真宗時期,“以文立國”被當做一項基本國策大力推行。

尤其是北宋真宗統治時期,“重文抑武”的風氣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宋真宗曾親自執筆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宋真宗提倡的“擇儒臣有方略者統兵”,讓武將逐漸遠離了宋朝的政治中心。筆者認為此時的北宋武將不僅僅是政治不得志,而且在社會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以“兵變”謀取後周江山的宋朝,為了避免後世子孫受到如此待遇,而對武將大加抑制不得不讓人唏噓。

北宋統治者對文官集團的重視,在初期的時候確實為國家政治做出了一定貢獻。尤其是一些文官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對當時的政治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尤其是他們的“忠君”思想,為北宋皇權統治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2. “以文立國”後期的負面危害

但是在宋仁宗時期,文官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控制,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文官的權利在達到頂峰的同時,一些因“文人治國”而出現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出來。以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為代表的“君子黨”,在北宋初年的政壇上不停的黨同伐異。

這不僅讓當時北宋的文官,形成了一種依附黨派和權貴的作風。同時,各個“黨派”為了自身政治集團的利益,不斷傾軋並形成了一種“非黑即白”的錯誤做法。簡單的說就是“非我黨羽,皆可誅之”。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文官相爭階段的北宋政治一片混亂,統治者雖然對“黨派”之爭深惡痛絕,但此時已經逐漸壯大起來的文官集團,大有反噬統治權利的趨勢。

因為政治方面的混亂,導致當時政治、經濟甚至軍事都出現了問題。

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更是深受其害,文官集團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斷的提出變法和改革。而這些貌似可以改變國家命運的變法以及改革,由於反對派從中作梗最終都宣告流產。

朝令夕改的各種政策,不僅讓老百姓摸不到頭腦,甚至還耽誤了最重要的農業生產。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此時“以文立國”的基本國策,已經偏離了正常的運行軌道。並將北宋王朝拖入了內憂外患的泥潭。筆者認為任何國策或者改革,都應該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變化。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適應發展需求,才會有效避免出現難以遏制的後果。

北宋“以文立國”的經驗教訓

文人是我國古代歷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識文斷字、通曉古今。無論在社會教育還是國家政治方面,都能夠承擔起相關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無論是普通人文還是文官,由於其階級屬性的侷限性,一旦從政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弊端。

尤其是熟讀孔孟之書的文官群體,他們多以“道德君子”自居,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自負的心理。在政治活動中就很容易“結黨營私”,而北宋的“重文抑武”國策,不僅將文人推上了政治舞臺,同時,也給了他們體現劣根性的機會。

北宋為何會確立了“以文立國”的國策?

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宋“以文立國”的基本國策,從一開始的“憂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政治抱負。

到最後的“朋黨”之爭並最終演化為誤國誤民的禍患。就可以肯定的說“以文立國”確實存在一定弊端。

結 語

筆者認為北宋“以文立國”的基本國策,之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倒行逆施的現象。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不符

“天下大同,人心無惡”的思想很豐富,但現實往往都比較殘酷。

當“以文立國”與北宋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現分歧,並且文官相爭影響了政局穩定的之時,相信當時的北宋皇帝就已經意識到了,“以文立國”與武官主政的性質基本雷同。他們雖然屬性不同但爭權奪利的本質卻一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以文立國”,其實也是北宋過早覆滅的根本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陳二力《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與文官政治的形成》

2.王軍營 《淺議北宋中期文人談兵社會風尚與“崇文抑武”國策的影響》

3.杜桂英 《北宋前期的都部署》

4.郭文佳《對外戰爭的失敗與北宋的軍事制度——兼談消極防禦的傳統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