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會縮小嗎?

養老金是退休後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人老了失去勞動能力,那麼就只能依靠養老金來維持生活開支。但是一直以來,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待遇差距是比較大的。

2019年,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會縮小嗎?

眾所周知,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企業、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分為兩種不同養老體系。讓企業退休人員非常羨慕事業單位的人員,不僅工作非常輕鬆,福利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到了退休也不用擔心養老問題。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是根據個人繳費基數、繳費年限與退休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等因素決定其養老金的金額,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是根據其退休前的薪資、工齡來計算其養老金金額。在不同的養老金計算標準之下,企事業養老金開始出現拉開距離。

例如住在一個小區的老張和老李,同時是在2013年退休的。因為老張是企業退休人員,在企業幹了足足40年,現在退休後,每月的養老金待遇不超過2000元;然而老李是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都在4000元以上,足足比他高了兩倍!

2019年,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會縮小嗎?

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全國都是一個普遍現象。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吐槽企業、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差別太大,很不公平!

而從2014年10月1日開始,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體系開始改革並軌,讓企事業養老體系體系一同化,都是按照同等繳費標準與養老金計算標準進行參保,養老保險費用均為個人與企業、單位共同承擔,養老金的金額也均與其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等因素相關,而非僅僅根據工齡、退休工資來決定。

在養老金並軌後,我國又相繼出臺政策,對企事業養老金進行上調。截止到2018年養老金已經連續十四連漲了,據悉2019年將會出現十五連漲。養老金調整依舊按照定額調整、掛鉤調整依舊適當傾斜,猜測2019年上漲幅度為5%,有消息稱會向企退人員傾斜,但幅度肯定是有限的。

有的地區遵循“完全並軌,一視同仁”,細細看就知道,即使向企退人員傾斜,這個進度也是緩慢的,可以說這種差距是一個長期工程,短時間是很難追上的。首先養老金上漲金額不只是上漲比例,還有一些其他綜合因素,養老金基數是很重要的。當然慶幸的是國家已經在政策的引導和體制改革做了努力,適當傾斜以及企業年金等的推出都可以證實。

所以在基本養老制度未實行改革的情況下,就算工齡相同,企事業單位退休金不會實現平均發放,差距會一直存在

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我們推行的是養老保險平穩過渡,並不是一刀切的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降下來

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過程中,國家規定了十年過渡期,實行新老辦法過渡。當過渡期完全結束後,所有人員的養老金待遇,才只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其實也就是2014年10月之後參加工作的新人,不管是在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在企業,我們的退休待遇將只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這就是形式上的並軌了。

2、繳費基數的不平等,註定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待遇越高

我們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待遇越高,是不能背離的市場經濟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原則。

而企業職工,由於企業的一些違法行為,多數是按照60%的最低基數繳費,這樣也會造成相同繳費年限情況下,退休待遇差一倍的情況。好在我們國家推行了社會保險費由稅務徵繳,通過稅務的嚴格措施,督促企業按真實記述繳費,這樣能夠逐步拉平大家的退休待遇。

如果按照社會平均基數百分之百繳費,退休待遇要比60%基數繳費高出約40%。機關事業單位的繳費基數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繳納,一般也比較高,處級幹部能夠達到1.6到1.7倍的社會平均工資。

2019年,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會縮小嗎?

有人建議,可實行這三個方法來縮小差距

有人曾經這樣建議:要知道養老金漲幅是不一樣的,以後完全可以企業的多漲點,事業單位少漲點,這樣長此以往,就容易就持平。當然總體是在國家規定的漲幅上,差距也會越來越小。

1、按照工齡計算養老金。像工作了30年以上的可以上漲100元。

2、按年齡來增加補貼。比如,分年齡階段70歲-80歲的可以增加40元,80-90歲可以增加60元,90歲以上的增加100元。

3、還是按照上面提到過的,工資少點的多漲,比如2000元以下的漲500,3000元以下的漲400,這樣以此類推就很好了。

當然我們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具體將來能不能實施、未來養老金是怎樣一種上漲趨勢,這不是我們尋常百姓能主觀臆斷或左右的。這是國家管理層面宏觀調控和睿智拿捏,地方政府結合各地情況再製定地方政策,然後才能落實到個人頭上的。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同意上面的這三點建議嗎?你覺得該如何減小企業、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差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