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產教融合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自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社會培育和輸送大批高素質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尤其是對現代產業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但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等多種因素,人才培養側與產業需求側存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的不相適應。在當前新形勢下,深化產教融合對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前瞻產業研究院將從產教融合政策、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困境方面來探討產教融合如何助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一、產教融合相關政策解讀

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實施《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產教融合的核心是要讓行業企業成為重要辦學主體,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就業創業,引領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產教融合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2019年9月25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要在全國統籌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建設試點,目標5年內我國將試點佈局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形成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基本解決人才供給重大結構性矛盾,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服務貢獻顯著增強。

產教融合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二、產業轉型升級困境之一人才與技術的短缺

全國每個地級市至少有一所高等院校、若干所職業學校,但區/縣(縣級市)的高校資源則分佈不均,有些區/縣(縣級市)僅有1-2所中職、高職院校,教育資源仍較為短缺。而縣域經濟是重要的區域經濟單元,是實現產業強的重要抓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在新形勢下,各區/縣(縣級市)都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緊要關頭,產業發展都面臨著人才與技術短缺的共性問題。

目前,全國大部分區/縣(縣級市)形成了特色的產業集群,如滄州東光縣塑料包裝產業集群、濟寧梁山縣出版印刷產業集群、濰坊壽光防水產業集群等。從縣域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基本上經歷過三個階段:(1)家庭小作坊式粗放發展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發展,在各村鎮中形成了小規模的作坊式家庭作坊式產業集群,組織生產方式單一,家族式管理模式。(2)進入21世紀後,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需求的不斷擴展,家庭小作坊逐步擴充產能、購置生產線、建設標準廠房,發展成具有規模的縣域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鏈較為完整,形成了具有縣域經濟特色的產業集群。(3)發展至今,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全縣的支柱型產業,已經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對東光縣塑料包裝產業、梁山縣出版印刷產業等的調研瞭解到,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都面臨人才制約和技術研發的發展瓶頸。一方面,企業面臨招工難,尤其是技術工人、研發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產品技術含量低,也導致產品無差異和市場的惡性競爭,歸根結底企業研發能力弱和研發投入小。

三、地方產業升級人才與技術難題破解策略

在國家產教融合政策背景和機遇下,如何破解人才與技術對產業轉型升級阻礙的難題?前瞻產業研究院提出以下幾點舉措,僅供參考:

(一)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生態體系

1、加強職業教育,定向培養新型技術人才。

依託現有縣職業技術學校或者以企業為主體開辦職業學校等方式,開設產業相關的專業,實施“訂單式培養”、“企業職工培訓”,為企業輸送技術人才。實施“雙主體”育人,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工匠師傅共同培育人才。實施“雙場景”促產,職校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共享實驗室,探索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科技園區、眾創空間、中試基地。

2、加強繼續教育,培養新型企業家。

建立企業家培訓體系,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商學院等開展精準化的理論培訓、政策培訓、科技培訓、管理培訓、法規培訓、投資培訓等課程,外聘請行業專家、學者教授等專業人士,對中小企業管理者進行定期的企業家培訓。

(二)搭建產學研平臺,實現產教研創新協同發展

1、建立共享研發實驗室。

在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協會/商會與企業合力研發攻關,幫助全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解決技術瓶頸難題,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推動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產教融合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2、搭建高校創新合作通道。

以政府為主導,建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渠道,高校提供最新的技術成果,促進高校優勢科研領域和先進技術在全縣轉化落地。通過高校專家諮詢、項目合作等形式為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科技創新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加強高層次人才與智力引進,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