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嬰兒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你怎麼去畫,他就怎麼去展現,父母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是直接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不要因為你的“溺愛”和“無知”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學會買單,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導讀: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困擾家長的重要問題,甚至有些家長會間斷性的產生放棄教導,讓孩子自由成長的一種想法。但是教育是有教有育,教是教導,而育是育人,沒有經過教導的孩子,不僅容易走彎路,甚至會產生扭曲心理,對他的人生造成難以挽回的錯誤。本文將從最基本的現象到最深刻的道理給大家闡述一個兒童教育中存在的誤區!讓大家懂得如何去幹預孩子的成長過程。

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讓孩子去衡量大自然

父母的干預一定是對的嗎?

我這個年齡,身邊都是比較年輕的父母,在育兒上沒什麼經驗可以借鑑,所以當我的孩子出生時我不得不花心思的閱讀大量的書籍,並思考其中的道理,最終把它用在我的育兒當中去。

我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學習一切:父母的干預一定就是對的嗎?

我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我的母親,習慣的就是純干預式的教育方式,她經常會給孩子說這樣的話。

  • 這個東西你不能碰
  • 這個事情你不能做
  • 這樣的話你不能說

以至於在他還很小的時候,我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會望向我的母親,以尋求她的同意,當然孩子分不清對錯,關鍵在於我的母親也會純在分不清楚的時候,畢竟她的很多觀念還是停留在教育我的那個年代。

有一次,孩子下一個有些傾斜的坡,我的母親上前制止了他,並把他抱了起來,告訴他:“你不能從這裡下去,會摔跤”。

孩子回以微笑,表示他知道了。

其實在我學習之前,我也誤以為孩子這樣的表現就是一種表示“理解,知道了”,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其實在兒童的內心,他對新鮮事物是永遠保持好奇的,他的笑只是表示,暫時同意你的觀點。

這樣的一個邏輯下,我們很清楚的能看到,假如他不知道會摔跤,或者沒感受過,是不可能明白的,那麼可能在一個無人的條件下,他就會獨自面臨這個危險,顯然這不是利於他成長的。

父母的干預有時候不對,關鍵在於我們的干預很容易無法產生一個完整的閉環,我們只告訴孩子不可以、不能,並沒讓他真的懂得為什麼。

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如何走完一個完整的閉環?

在一次午後的時刻,我和妻子照看著孩子,同樣他又表現出上一次同樣的舉動,打算從水泥坡上下去,妻子本打算及時制止。

我打算了妻子的行為,我說,你去坡下面站著,做好接他的準備,保證他不會直接摔下去。

於是,在沒任何人理會他的情況下,他一歪一歪的朝下面走去,值得高興的是,他並沒有直接摔倒,只是有點站不穩,在快到目的地的時候,摔了一下,妻子借住了他,我讓妻子慢慢放開他,讓他趴在地上。

我上去告訴他:“摔跤了吧,他還樂呵的看著我笑”。

這是我第一次告訴他下坡,有了這次事件的發生,他下次下坡的時候總會看著我和妻子,這是在說,你可以過來接住我,同時他記住了上次的事件。

第二次的時候,孩子獨自下去了,並且自己把雙手打開,以保持自己的平衡,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還發出“哎呀,哎呀”的聲音,意思是告訴我,他成功了。

我給他說了一句,你真棒,他同樣回以我微笑。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沒有去做太多的干預,起碼我沒有直接制止他的行為,只是完整的跑完了這個閉環:

  • 第一,我在第一次刻意讓他明白自己摔跤了
  • 第二,我讓他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有一定的風險,你可能需要尋求幫助
  • 第三,多次觀察他的行為,知道他能完成這個動作

父母有時候確實需要干預教育,但是你的干預必須有清晰的目的,且這個目的是有利於孩子學習新的技能的,這樣的干預才是對的,是正確且有利於孩子的。

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讓孩子學會買單,並不是讓孩子暴露在危險當中。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產生一個疑問,以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是很危險嗎?記住,在這個過程當中的重點是“不制止”,而不是“不保護”。

在不絕對錯誤的情況下,不制止就是讓孩子意識到了要為自己的行為可能付出的代價,這裡的代價可以是疼、責備、批評。

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減少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戀,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與獨立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

兒童容易對父母過渡的幫助產生依戀心理,記住,這裡所說的是依戀而非依賴,兩者是存在本質上區別的。

依賴只是一種習慣,並不會發展到“戀”的程度,但是父母對孩子如果長期性的干預教育的話,孩子很容易戀上這種教育方式,這種影響可能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的心態,甚至接受不了他人的教育方式或相處方式。

如果是步入學習,步入社會,這樣的心態是很容易被群體邊緣化的,因為父母最終無法陪伴孩子一生,孩子需要思考自己適合的教育與相處方式。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還不懂得如何思考的時候,減少他產生這種心理的概率。

弗洛伊德曾說過:孩子對於父母的行為有時候就要他們記憶你的味道和聲音一樣,是會存放很久且很容易上癮的一種接受模式。

所以,基本所有人都會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讓孩子學會買單,不是放任,也不是溺愛,而是讓他自己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而這個行為不是直接來自於父母,或者來自於父母的命令。

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讓孩子習慣主動尋求幫助。

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是恰好可以和本文相結合的,在書中作者羅尼.索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兒童從出生到成長一直在尋找“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相結合的最好方法。

這其中的外部力量就是指的父母、領導、夥伴等等外界因素的行為或教導,而內部力量即是孩子本身對一件事物的理解與看法。

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就是靠外部力量的支撐成長,那麼他將失去主動尋找這份幫助的慾望,久日久之就會慢慢喪失這個技能。

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孩子成年以後在學校、在社會成為一個不知道與人交際的人,更談不上利用資源幫助自己完成某種事情了。

在讓孩子買單的過程當中,自然會出現讓孩子尋求幫助的機會,好比我的孩子會尋求母親的幫助,在他不完全確定他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的時候。

重複這種教育模式,久日久之,孩子會懂得去尋求幫助,但是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挑戰更多的新技能。

誤區與總結: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最容易犯的一個誤區就是,總習慣拿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很多家長不會考慮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

就像我的母親那樣,她會以她的思想去制止孩子的行為,雖然有時候她的思想顯的有些老套。

讓孩子學會買單,第一是讓孩子養成一定的獨立性,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同時也是對家長行為的一個反思,你們在干預之前是否做足了功課,確定自己的干預是正確的嗎?

放養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學會“買單”,正確的干預教育應該有閉環

寫在最後的話:本文是以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描述在兒童教育上所存在的一種誤區,而這種誤區恰恰是很多家長朋友最容易在無意識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

看完之後,記得在之後的教育當中,思考自己的干預正確性,把單個的行為當做一個完整的過程來看,不要在教育上有頭無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