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兵馬司衚衕東接西四南大街,西鄰太平橋大街,南側是豐盛衚衕,北側是磚塔衚衕。不言而喻,以北京胡同命名的規律,這條衚衕裡一定設有“兵馬司”——明代的西城兵馬司就設在這裡。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明代北京城平面圖

說起兵馬司衚衕,很多人一定會聯想起位於東城區西北部北兵馬司衚衕。其實,這兩條衚衕還真有一定的關聯。明代,北京內城設有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司,負責地面治安捕盜。北城兵馬司所在的衚衕也就相應地換做“北兵馬司衚衕”了。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明清之際,西城兵馬司大致轄區範圍

明清年間,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城皆設有兵馬司,外城也設有兵馬司。在今日之北京地名中,稱之為“兵馬司衚衕”者有三處,在外城者有南兵馬司,位於宣武門外菜市口。在北城者,有北兵馬司,位於安定門內交道口。在西城者即昔日之西城兵馬司,位於豐盛衚衕與大院衚衕之間。其轄區範圍大體是今北京市西城區的城垣之內的南半部,東起西安門,西阜成門南北順城街,南起宣武門東西順城街,北至今平安大街。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元宵佳節,五城兵馬司放假

“兵馬司”這一名稱,起源於元世祖至元九年,《元史·世祖本紀》中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改“千戶所”為“大都路兵馬司都指揮使”,下設南、北二兵馬司,“掌捕盜賊羈押案犯事宜。”

“兵馬司”相當於唐朝的“長安捕賊官”,也相當於金代的“警巡院”,說白了,其職能幾乎等同於今日的“公安局”。

但是兵馬司職權一直不大,——“其權任尚在巡城科道之下,號稱兵馬司,並無一兵一馬。即以治安職責而論,上有步軍統領,絕非區區五城兵馬司所得過問。”在高官顯宦比比皆是的京城,這個職能部門雖是不可或缺,但實在是權力太小、級別太低。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朱棣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設北京兵馬指揮司,隸屬於兵部,後考慮由於京師地大人多,僅設一兵馬司恐巡查不周,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東、西、南、北、中五城兵馬司,各設指揮1人,副指揮4人。此時的兵馬司,職責已經發生了些變化,《明史·職官志》記載,五城兵馬司“職專防察奸宄,禁捕賊盜,疏通溝渠,巡視風火,其責頗重”,如此看來五城兵馬司職責更像是現在的派出所。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金瓶梅詞話,大量俚語,反映民俗

明朝末年出現的《金瓶梅詞話》裡,甚至還有了專門針對兵馬司的歇後語,“兵馬司倒了牆——賊走了”,這句話,幽默風趣,而又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五城兵馬司的主要職責,也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明代北京的一些史實——兵馬司這個“機關”不是特別得力。

清代沿襲明制,不過,清代的兵馬司隸屬於都察院。據說,“兵馬司初設時,街區凡有水火盜賊及人家細故之或須聞之官者,皆可一呼即應,救火、巡夜,清廉為政,不取分文。但是到後來日久弊生,始而捕盜,繼而諱盜,終且取資於盜,同盜合汙,不得人心。”

兵馬司,由為民服務的深受歡迎的清廉單位,變為沆瀣一氣官匪一家的腐敗部門,兵馬司“角色”的轉化,令人發噱。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工巡局捕獲的犯人

光緒十六年(1890)有大臣稟奏,“京城地面捕務不力,請飭整頓”。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撤銷五城兵馬司,成立工巡局。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又撤銷工巡局,成立巡警部,在北京設置警察總廳和內外城警察廳,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警察制度在“中央層面”上正式確立。至宣統末年,北京設置派出所,當時,內城有二百零四個派出所,外城有一百三十六個派出所。

京師故地之兵馬司衚衕:一部早年間“治安機關”的立體沿革史

工巡局官吏合影

如今,漫步在清幽雋秀的兵馬司衚衕,古老的槐樹與灰色的牆壁相映成趣,陽光照射,樹影斑駁,讓我們恍然於過往與現實之中,踟躕的老人,匆匆而過的行人,叫賣的商販……讓兵馬司衚衕光影迷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