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不是漢武帝第一選擇,漢武帝曾想派衛青哥哥掛帥討伐匈奴


衛青不是漢武帝第一選擇,漢武帝曾想派衛青哥哥掛帥討伐匈奴

漢武帝雕像



雖然近代以來,漢武帝討伐匈奴被塑造成了漢武帝為了中原千年計,為了農耕文明未來計,與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文明展開了一場命運的決戰。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討伐匈奴這件事情上,漢武帝其實表現的非常兒戲,甚至一度準備以衛青哥哥衛長君為帥,之所以沒有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漢武帝發現了衛青的才能,只是因為衛長君出征前病死了,漢武帝才選擇了衛青。

為什麼真實歷史裡漢武帝選擇征討匈奴的主帥如此“兒戲”呢?

原因也很簡單,在漢武帝時代,漢朝的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匈奴,匈奴並不是漢武帝的主要敵人。

正因為漢武帝時代漢朝對匈奴有絕對的優勢,所以漢武帝才在將帥選擇上非常隨意。

事實上,早在漢文帝時代,匈奴就已經儘量避免與漢軍正面交鋒了;如果不是漢朝內部還沒有解決諸侯王問題,漢文帝自己就會親征匈奴了。


漢朝對匈奴的優勢並不是漢武帝時期才建立的,最遲在漢景帝時期,漢朝整體實力就遠在匈奴之上了。


早在漢文帝三年,漢朝就能調集最少八萬五千騎兵追擊匈奴,也就是說漢朝馬政,早在漢文帝時代就已經“開花結果”了: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去,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世紀·孝文帝本紀》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寇,漢文帝命中尉周舍率十萬騎兵拱衛長安:

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世紀·孝文帝本紀》


匈奴早在漢文帝朝就一直避免與漢軍正面交鋒,可以說今天我們都大大高估了匈奴的真實實力:


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赤為內史,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世紀·孝文帝本紀》

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制約漢軍擊胡的不是匈奴,而是漢朝內的諸侯王勢力: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胡,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世紀·孝文帝本紀》

“七國之亂”也證明漢初相對獨立的諸侯王才是漢朝皇帝真正的心腹大患,匈奴只是“邊患”。


漢朝大臣們反對漢文帝、漢景帝北上擊匈奴的理由也不是漢朝打不過,而是“不划算”:


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漢書·韓安國傳》


這麼說可能大家沒什麼感覺,作為對比,看看五代時期,面對真正對中原王朝產生致命威脅的契丹,跟隨周世宗柴榮北伐的周朝諸將領是怎麼反對柴榮繼續北伐的:


丙午,帝與諸將議攻幽州,諸將皆以為未可,帝不聽。是夜,帝不豫,乃止。——《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看到了吧,因為契丹當時實力是在後周之上的,所以,即使柴榮親征,即使柴榮已經通過幾次戰爭證明了自己的權威,但是後周將領們還是極力避免與契丹決戰。


事實上漢武帝征討匈奴,一點兒也看不出漢武帝有多重視。甚至他爺爺漢文帝好歹被匈奴氣的要親征,而漢武帝似乎從沒有想過親征。


這真的很奇怪,後世帝王對於遊牧帝國即使不是親征,也是選派宿將為帥。


唐太宗派李靖、後晉出帝、後周世宗、宋太宗都是親征;宋高宗派岳飛、明太祖派徐達、藍玉,明神宗好歹也是派杜松、劉綎這樣的宿將。


漢武帝派的誰?自己大舅子,衛青哥哥衛長君。


先是衛長君死,乃以青為將軍,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為列侯。——《漢書·外戚傳》


衛青、霍去病後是另一個小舅子李廣利。


後世有一個皇帝也學他,那就是清高宗乾隆帝派自己小舅子傅恆出去領兵打仗。


但是傅恆也是去收拾慶復搞出來的大小金川爛攤子,而且大小金川勝敗都不會動搖清朝統治根基。


所以,匈奴對漢朝威脅遠遠不如東突厥之於唐朝,契丹之於後晉、後周、北宋,金之於南宋,滿人之於明朝那麼嚴重。


甚至可以說,漢武帝討伐匈奴真正的目的並不是今天人認為的代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決戰,而是另有目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