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畢生追求:至簡、至易、至趣

至簡 至易 至趣

——於永正語文教學藝術管窺

張敬義

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畢生追求:至簡、至易、至趣

【摘要】“至簡”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體現,而“科學性是教學藝術的首要特徵”;“至易”是創造性的體現,而創造性是語文教學藝術“重要的因子”;“至趣”是魅力性的體現,而魅力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核心”。教育很艱鉅,但只要從“心”開始,伸手就能成功。

【關鍵詞】兒童的語文;至簡;至易;至趣


什麼是“兒童的語文”?於永正老師曾這樣詮釋:“多大的人,幹多大的事”、“跟我讀”、“遊戲是兒童的生命”、“打鐵還得自身硬”……簡單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兒童的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形態和對老師的要求。那麼,於老師語文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至簡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目前,語文學界教學理念層出不窮,一線教師受不斷翻新理念的衝擊,教學思想變得複雜起來,教學實踐左右搖擺,課堂教學出現一些亂象。“不畏浮雲遮望眼”,於老師帶著思考教書,把語文教學複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後,基於中國語文教學傳統經驗,將複雜變成簡單,用智慧創造“簡單”。

1.理念單純。何謂“單純”?若用於對語文好課的思考,單純是一種對語文課簡約化的追求,它不是簡單,也不是單一,而是擺脫語文課冗繁,洗盡鉛華之後的一種教學境界。[1]於老師在《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一文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精講、多讀、多寫。為什麼需要“精講”?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為“二八”定律:即一篇文章80%的內容是學生自己能夠讀懂的,僅有20%的內容是需要老師引導、點撥的。為什麼需要“多讀”“多寫”?“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實踐出真知。《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精講、多讀、多寫”簡單的六個字道出了學語文、教語文的規律,告別玄學,還以簡單,讓我們對語文教學實踐更簡易,教學思想更通達。“精講、多讀、多寫”,儘管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部,但它是母語教育的精髓。

2.目標簡明。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提出:“有效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到達的目標是什麼。”只有目標明確,教學才能有的放矢,若不然,你的教學之箭極有可能射到別的學科的靶心。以閱讀教學為例,於老師心中始終裝著自己的教學目標:感悟、積累、運用。比如,他教學《給予樹》,把教學目標設定為: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重點理解“並不富裕”“如願以償”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金吉婭和媽媽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課文特點,運用文中相關詞語進行讀寫結合。於老師設計的目標具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語”是悟其語,是悟其義;“重點讀好金吉婭和媽媽的對話”是悟其情;“結合課文特點,運用文中相關詞語進行讀寫結合”是悟其法,是積累,是運用。三條教學目標清晰、簡明、科學,因為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感悟、積累和運用。

3.內容簡約。“語文教學藝術的實質,是合宜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實現。”(王榮生語)大文學家蘇軾提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裡的“約取”,不單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取其精華。於老師精彩的課例很多,魏本亞教授總結他的閱讀教學主要有三種範式:基本式、讀演式、讀寫式。不管是哪一種範式,細心研究就會發現,只要教一課書,必然是讓學生寫好字、讀好書、寫好文。以《廬山的雲霧》第一節的教學為例:“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裡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化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顯然,“尤其”是這一節中一個關鍵的詞語。於老師是如何處理的呢?第一,寫好“尤其”並用其支撐感情朗讀。“誰願意讀第一段?”學生讀後,於老師板書並指導學生寫好“尤其”,接著問:“‘尤其’可以換一個什麼詞?”學生回答:“可以用‘特別’代替。”按照常規,教學到此即可。他則接著啟發道:“‘尤其’後面的話應怎麼讀有味道?它前面的話應怎麼讀有味道?誰起來讀讀。”自然,學生會更加關注“變化無常的雲霧”。第二,用“尤其”支撐造段,並做了重要提示:“徐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風味小吃?學校開展的讀好書、寫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掃好地‘五好’活動,哪一項活動開展得最好?”於老師恰到好處的提示,豐富了練筆的素材,點擊了“尤其”的用法,一掃學生習作愁容,學生亢奮地動起筆來。老子說:“多則惑,少則得。”於老師深諳此道,抓住一個關鍵點深掘一口“井”。

“至簡”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體現,而“科學性是教學藝術的首要特徵”。 [2] 語文教學必須符合教育規律,凸顯理念本真、目標本體、內容本色,以最簡單、乾淨的面貌呈現教學諸因素及其過程的內在邏輯關係。

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畢生追求:至簡、至易、至趣

二、至易

易是建立在簡字的基礎上才為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只有簡單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簡單。“兒童具有‘吸收精神’,兒童可以利用感性吸收文化,使自己成為高貴的人。”[3]於老師的“易教”表現在哪裡呢?

1.學養影響。漢代的班固說:“教育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老師的“上為之”就是在給學生傳遞正能量。一個學養豐厚的老師其實就是一個光源,只要你接近他,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他都能溫暖到你,照亮到你。於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老師,他不僅有演員的素養,詩人的氣質還具有畫家的嫻熟的繪畫技巧和創造力,愛讀書、愛寫作、愛京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晏妮對她父親說:“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在我遇到的老師之中,最好的、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於老師。是他為我奠定了人生的基礎。”的確如此,“老師的確是一本書,一本天天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天天在讀的書。這本書的內容是豐富的、健康的。這本書既有知識性又有‘人文性’。這本書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不知要比語文課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4]“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於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柔順的、熱誠的、漸長的,努力地使他的學生遠離粗俗,成為一個個優雅的人。

2.技能示範。於老師的治學經驗是:“教學生寫字,老師要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麼,教語文就不難。”打鐵還需自身硬,好的示範就是為學生立起一個標杆,讓學生看得見、努一把力就可以到達,激起學生的興趣、慾望,使之慾罷不能。於老師的示範是廣泛的,如繪聲繪色的朗讀,娓娓動聽的創造性複述,寫得具體生動的“下水文”,端莊秀麗的板書等。比如,於老師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在朗讀、批註和寫作方面均做了很好的示範。其一,看我範讀,讀出味道和門道。“下面,老師把課文念一遍,注意聽老師讀的和你們有什麼不一樣?”“再聽一遍,看老師的臉,聽老師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於老師的範讀極具感染力,文本中的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一聽就理解了,學生再讀也就到位了。其二,看我批註,注出深度和廣度。於老師首先鼓勵學生先嚐試批註,“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像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把花比作紅撲撲的臉龐,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在交流反饋後於老師展示自己的批註。這是他在用行動告訴學生讀文章如何做到深入思考。第三,看我寫,寫出態度和方法。於老師先讓學生替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然後加以點評,最後展示自己的範文,讓學生髮現範文的優點:字跡清秀,行款規範,標點正確,用詞準確。示範具有直接性和現實性的品格,學生再修改自己的文稿就有了自己的標杆。於老師的良好示範源自他的精心準備,無論上熟悉的課文還是不熟悉的課文,每次至少朗讀課文八遍以上,直至自己滿意為止,這也是課堂上他讀的、說的、寫的、講的高於學生的秘訣。

3.秩序推進。何謂秩序?按照《辭海》的解釋:“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齊守規則之意。”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而且這種聯繫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和先後順序展開的。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如於老師教學《白楊》一課中的“高大挺秀”猶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第一,在語境中喚醒文字。“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有什麼特點?”“‘高大挺秀’是什麼意思呢?要想理解這個詞語,就得認真讀書。”於老師順勢把“高、大、直”三個字寫在黑板上。第二,在語境中點亮文字。接著說:“作者為什麼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秀’是什麼意思?”(因為這兒是大沙漠,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難得看見綠色植物,當然顯得特別的美。)第三,在語境中豐厚文字。“白楊樹不僅‘外秀’,而且‘內秀’,從哪兒看出來?”(學生讀14小節爸爸說的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這麼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第四,用文字去燭照心靈。“同學們,這就是白楊樹的高貴品格!讓我們認真地朗讀這一節,把它記在心裡。”以上教學有序推進,讓文字在語境中生長。

“至易”是創造性的體現,而創造性是語文教學藝術“重要的因子”。[5]沒有創造性奢談藝術性?學術影響的鮮活、技能示範的生動和秩序推進的豐富是創造性的品格,是“至易”的基石。


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畢生追求:至簡、至易、至趣

三、至趣

聽完於老師的課總會回味無窮。味在哪裡?在所體現的教學理念裡嗎?在對教材的把握裡嗎?在對語言文字的咀嚼裡嗎?在教學設計的技巧裡嗎?在對學生的啟發、點撥、激勵裡嗎?在師生關係的融洽、和諧裡嗎?在學習的紮實、輕鬆而有效裡嗎?用最簡潔的話概括,是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何謂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的教學功力而啟迪學生的一種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教學吸引力。

1.語言生趣。於老師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各種風調之中,幽默最富於感情。”(林語堂語)筆者多次拜讀《於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縱觀全書,大約有400多笑例。比如,於老師教學《小稻秧脫險記》,巧用幽默的語言給學生指繆。當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以之後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讀雜草說的這句話時,聲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氣”。於老師開玩笑道:“要麼你的抗藥性強,要麼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說完,朝他做了個噴灑的動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這位小朋友再讀時,耷拉著腦袋,真的有氣無力了。於老師表揚說:“你讀懂了。”於是笑聲又起。

2.活動添趣。於老師認為:“所謂‘趣’就是課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不要以為熱熱鬧鬧才算有趣,帶上頭飾表演表演、做個課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這樣理解就淺了。”[6]比如,於老師教學《梅蘭芳學藝》,通過用體態動作來解釋“眼睛會說話”就是鮮活的例子。“‘眼睛會說話’這句話你讀懂了嗎?”(懂了)“好,那我來考考你。請你用眼睛來告訴我,你很喜歡於老師。”(該生抿著小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看於老師,頻送“秋波”。)“請你用眼睛告訴我,你很生我的氣。”(該生朝老師怒目而視。)小學生的智慧發展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形象性不是單純的感官娛樂,而是一種心靈愉悅,精神滿足的活潑潑感悟狀態。詞屬於第二信號,只有當它與第一信號(客觀事物)聯繫起來的時候,這個詞才有意義。他特別注意兩種信號系統之間的聯繫。

3.評價勵趣。適時真誠地鼓勵,為兒童的教育建立起正確的法則,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的支撐點,是加快思維的興奮劑,是開竅的電火花。我們來看看於老師教學《當解說員,寫通訊報導》一課的鼓勵語言。“口齒多清晰!還真有點宋世雄的味兒呢!”(笑聲)“同學們說的真漂亮,不亞於宋世雄!”(笑聲)…… “魏榮說得比宋世雄還棒!你可以叫‘蓋世雄’!”(眾笑)……著名心理學學家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於老師在《教育的第二個名字叫“激勵”》中說:“我是在老師的激勵下成長的,我的學生也是在我的不斷地激勵中成長。當年老師講課內容印象早已淡漠,但老師所有激勵、表揚的話永遠記在心中。”正因為他對激勵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他在教學中將“激勵”用到極致。

至趣是魅力性的體現,而魅力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核心”。 [7]從心理學角度說,語言生趣、活動添趣和評價勵趣是一種悅人心目、審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種扣人心絃、激勵追求的感染力。

愛與智慧改變人生。於永正老師從事語文教育五十多年,他的心始終被“語文與兒童”佔據著,努力追求至簡、至易和至趣“兒童的語文”教育境界。借用他的話來說:“教育很艱鉅,但只要從‘心’開始,伸手就能成功。”


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畢生追求:至簡、至易、至趣

【參考文獻】

[1]張敬義.好課的詮釋:單純、秩序和鮮活[J].小學語文教學,2017(2), 8.

[2] [5] [7]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7、15、15.

[3] 詹棟樑.兒童哲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229.

[4] [6] 於永正. 於永正與五重教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45、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