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兩起嚴重車禍後,英國女作家如何克服終身焦慮和注意力缺失?

19歲的時候,英國女作家卡羅琳·威廉姆斯失去了父親,他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從此後的20多年裡,一種不可預知的危險就深深地烙印在卡羅琳的腦海中,她幾乎一直在360°全方位留意觀察周圍潛在的危險,尤其是那種可以隨時把親人帶走的危險。

在一項測試中,她發現自己在“特質焦慮”項目上得分很高。卡羅琳說,她知道自己的這種擔心可能過度了,但是她控制不住。丈夫出差的時候,如果沒有在預定落地時間之後馬上打電話給她,卡羅琳就會開始查有關空難的新聞。年幼的兒子一接近路邊,或者只是從房間裡往百葉窗的方向看一眼,她就坐立難安。

26歲的時候,卡羅琳開著車,迎面撞上了另一輛車,自己也遭遇了重大車禍。這次很幸運,卡羅琳身體上並沒有受大傷,但是她懷疑這次車禍是不是跟自己容易分心有關——她總是顯得丟三落四的,一整天都在不同事情之間換來換去,一天下來什麼有用的事情都沒做成。其實卡羅琳每天的工作內容挺簡單的,無非是看幾篇科學論文,發幾封郵件。但是焦慮感加上注意力不集中,讓這些簡單任務也變得困難,拖延症也跟著來了。

卡羅琳是名科學記者、也是《新科學家》雜誌的專題編輯和定期撰稿人,英國廣播公司電臺製作人。她的職業讓她接觸到了很多腦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她不想讓壓力和注意力缺失控制住自己,她想看看腦科學領域裡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長時間的專注與平靜。

卡羅琳拜訪哈佛大學、紐約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等知名機構的專家和學者,在她想改善的大腦能力上獲取幫助,這些大腦能力包括注意力、焦慮、創造力、方位感、時間感和數字感。

在歷時一年的奔波後,卡羅琳把自己對腦科學的理解,結合她在這麼多腦科學實驗中得到的經歷、訓練和效果,寫成了這本《認知迭代》。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有點趕風潮之嫌,從英文原名直譯過來,應該是:超馳控制:我的探險——超越大腦訓練和心智控制。

遭遇兩起嚴重車禍後,英國女作家如何克服終身焦慮和注意力缺失?

意譯《超馳控制:我的探險——超越大腦訓練和心智控制》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賣點,除了超馳控制、大腦訓練、心智控制這些前衛的概念,還在於作者卡羅琳的女性視角。腦科學理論連理科生看著都頭大,但是卡羅琳很好地利用了她細膩的女性感受,和專職作家的文字駕馭能力。考慮到她親自上陣,體驗各種腦科學最前研訓練項目,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最終,卡羅琳成功地完成了這個艱鉅的任務,為大家提供了一本既好看、又有用的腦科學科普讀物。可以說,在腦科學方面,很難找到比這本書更容易看進去的了。雖然是女性視角,但是這本書並不淺嘗輒止,它討論的話題既寬廣又深入,能為每一位需要提高大腦控制能力的現代職場人,帶來切實有益的幫助

注意力缺失

卡羅琳決定用腦科學研究成果改善自己大腦的某些能力後,她先去拜訪了美國波士頓兩位研究持續專注的神經科學家,她想在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上打響頭炮。

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失問題,表現為集中注意力困難,好容易集中了也很快會丟掉。

注意力缺失導致的,並不只是讓我們工作效率不高,不開心,容易拖延而已,它的問題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大。在卡羅琳的案例中,她搭乘航班時忘了拿行李,她開車時曾經跟對面的車迎頭撞上,這些誤事或者要命的錯誤,都可能是因為她的分心造成的。

我們通常覺得混亂的工作環境是導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主要原因。那換個安靜的環境,想辦法一次只做一件事,是不是能夠集中注意力,少分點心呢?長期看並不會,該分心還是會走分心。注意力好像總是有限的。

想要解決注意力有限的問題,不應該減少一個人要去做的事情,反倒應該增加他要做的事情。這樣大腦才沒有空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叫做注意力的“負荷理論”。

我們看在醫院裡看到,護士在病人多的時候會特別忙。她們會同時做很多的事情,但並不影響她做手頭事情的高效完成,還不會出錯。要知道護士這個行業幾乎是不允許出錯的,隨便一個錯誤都可能造成醫療事故。那護士能夠在這麼嘈雜的環境中快速準確工作,注意力一定是長期高度集中的,這驗證了負荷理論。

據說毛主席也喜歡找喧鬧的地方看書,哪裡最吵他就去哪兒,比如說長沙成章街頭的菜市場。他每天都坐在那看書,鍛鍊自己的靜心、恆心,意志。但是他能坐得住,可能也是因為無意中應用了這個注意力負荷理論吧。

我們一般正常工作的環境,不會太吵,也不會太安靜;手裡的工作不像護士那麼多,也往往不會只有一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好像總是很難進入“工作狀態”,讓自己保持長時間專注。這要怎麼解決呢?

卡羅琳在波士頓解決大腦注意力問題的時候,一位神經學家告訴她,大腦中有兩個主要的迴路,一個叫“

默認模式網絡”,負責注意力的發散,簡稱走神模式。當我們進行創意思考、走神或者什麼也不做的時候,大腦激活的就是走神模式。

另一個迴路叫做“背側注意網絡”,它負責注意力的集中,簡稱注意模式。當我們聚焦於具體工作,探索未知事物的時候,大腦激活的就是注意模式。


遭遇兩起嚴重車禍後,英國女作家如何克服終身焦慮和注意力缺失?

不知不覺就走神了


卡羅琳在波士頓所做的注意力訓練,原理大概是這樣:我們大腦中的“背側注意網絡”,其實是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的,一般人右邊那部分承擔了主要的注意力工作,有注意力障礙的人只能用效率較低的左側,比如卡羅琳。神經學家用磁脈衝把卡羅琳注意網絡的左半側暫時麻痺掉,迫使卡羅琳使用右半側去做所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實驗,這樣的話就迫使大腦形成一個新的工作迴路。

經過幾天時間平穩的訓練,卡羅琳在集中注意力上的得分突然快速上漲,超過了健康人的普通水平。要知道訓練之前卡羅琳的表現比健康人中最差的表現還要差,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說明卡羅琳大腦中新形成的而這個工作迴路,比之前的要高效很多。

神經學家對卡羅琳解釋了測試成績突然提高的道理:對測試內容而言,卡羅琳進入工作狀態了。而所謂進入工作狀態,就是大腦在走神網絡和注意網絡之間達成了一個平衡

解釋一下。如果工作時我們的大腦偏向走神模式,我們就容易注意力渙散;偏向注意模式,我們就能夠集中注意力。那麼進入工作狀態,就是要在這兩種模式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點,並不是完全把走神網絡關閉掉。因為注意網絡過於活躍的時候,會消耗大量精力,不利於保持長期專注。所以大腦適時的走神,可以幫助緩解緊張感,任其漫遊一會兒,然後再把它拉回來就行了。

那這種狀態,就是好的工作狀態了。最完美的平衡狀態,就是心流狀態——你全身心投入工作,連時間和自我都忘了。

卡羅琳對實驗結果很開心,很滿意,但是神經學家遺憾地告訴她。這個實驗還達不到從根本上改變卡羅琳大腦的程度,效果最多隻能持續兩三週。

卡羅琳對此表示理解,她打算用冥想來代替波士頓實驗,繼續體會進入“工作狀態”的感覺。如果你瞭解一點“冥想”的理念,對這種情況並不會陌生,冥想不是什麼也不想,而是知道現在正在想什麼,而且對它們有一定的控制。卡羅琳認為,只要我能很好地體會大腦現在處在什麼狀態,我就可以更好地使用它。

焦慮控制

在注意力控制方面初戰告捷後,卡羅琳拜訪了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福克斯,請她著對自己的焦慮感進行干預。

焦慮對任何形式的思考都不利。它會破壞我們的注意力,還會破壞我們控制衝動的能力。而本來這些被耗費的大腦處理能力,是可以用在其它方面的。而且焦慮最大的問題,它是會造成海馬體收縮,而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記憶的重要區域,這意味著焦慮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

焦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福克斯解釋到:大腦中有兩個最古老最強大的迴路,一個負責控制風險,一個負責發現探索。當我們傾向於任何一個迴路的時候,都會形成一種認知偏差。在這種認知偏差的影響下,我們看似下意識做出的無意識的一個決定,都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所以長期看,要麼你形成了勇敢自信的性格,要麼就形成杞人憂天的性格。

我們前面講過,卡羅琳的父親在他19歲的時候,出車禍被撞死,這讓卡羅琳會在此後的20年裡一直特別擔心任何可能存在的風險,特別是跟交通有關的。她對5歲兒子過馬路這件事,有著神經質般的緊張感。

這種災難級別的糟糕經歷會鼓勵大腦中的風險迴路處於活躍狀態,讓大腦底層形成一種負面傾向,看什麼事情都會從糟糕的那一面出發,加重卡羅琳本來就有的焦慮傾向。卡羅琳希望福克斯的認知科學,能夠幫助自己識別出負面傾向。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點探測任務”的實驗,用來衡量認知偏差。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屏幕中央有一個準星吸引你的目光,然後會出現兩張圖片,500毫秒後消失。接著兩張圖片原來的位置隨機出現一個箭頭。你要做的,就是發現箭頭出現在哪裡,就按下它。重點在哪裡呢?這兩張圖片的內容不同。有的圖片是焦慮的人臉,有的是開心的人臉,那對這種有負面偏差的人來說,他會更容易發現焦慮的圖片,所以他在焦慮圖片上發現箭頭的反應速度,會比在快樂圖片上快很多。

卡羅琳所做的訓練,類似於這種實驗。這些實驗可以在手機上做,所以卡羅琳接受完初步的訓練後,回到家繼續做訓練。過了六週,她把測試成績發給福克斯,得到這樣的回覆:過去你的注意力經常自發地被負面的事情吸引,現在則更傾向於關注積極正面的形象。

遭遇兩起嚴重車禍後,英國女作家如何克服終身焦慮和注意力缺失?

正念冥想


但是繼續幾個月的訓練,並沒有讓卡羅琳的悲觀主義傾向被徹底扭轉。再一次,她發現需要換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通過正念冥想。卡羅琳發現,經過正念訓練後,你的想法不再是“我倍感壓力,我為什麼如此緊張?我不該緊張”之類,而更多的是“我壓力很大,我注意到了,但是僅此而已”。這個簡單暗示能夠有效地減少焦慮感,控制它帶來的破壞作用。

創造力、方位感、時間感和數字感

在卡羅琳的注意力和焦慮問題得到初步控制後,她繼續在美洲和歐洲來回穿梭,拜訪各個大學。卡羅琳想把自己大腦其他方面的缺陷,也都全面瞭解一遍。

篇幅有限,這幾個部分不能詳細向你展示了,推薦你閱讀原書。我介紹到這裡忽然發現,卡羅琳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遠超我最初的判斷。而且她寫的書很有趣,讀起來非常流暢,一點也不累。如果你是女性,相信你會更容易喜歡她的文風,跟著她輕鬆瞭解一下自己的大腦。

在最後一章,作者總結了她這一年時間裡所做的各種腦科學實驗和訓練。她的收穫都有哪些呢?她的大腦是不是已經改變了?

卡羅琳說,改變確實有,但並不是按照她最初預計的那樣。她本來是把大腦看成一個待維修的機器,只要在這裡更換一個零件,那裡擰緊一顆螺絲,把機器整體擦拭一遍,它的性能就可以大幅提升。

遭遇兩起嚴重車禍後,英國女作家如何克服終身焦慮和注意力缺失?

大腦不是這樣的


但是一年後,卡羅琳發現,大腦不是這樣工作的。針對一項技能,大腦中並沒有一個專門針對它的區域。大腦是把很多個不同區域的活動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創造出大於部分總和的效果。所以,如果你想通過什麼訓練強化某個大腦中的迴路,可能沒有太大意義。

那更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卡羅琳認為,你需要根據當下需要處理的狀況,靈活協調不同的大腦回路,切換到針對當前任務的最佳大腦狀態。比如你在做創造性工作,就需要稍微放開前額葉的控制,讓思緒自由飛翔,然後時不時專注一下,免得思緒非得太遠了。如果你在做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就需要讓前額葉持續運轉以便集中精力,這時候可以偶爾走神,但不能太過分。

這就回到這本書的書名:超馳(Override)。對某項技能和相關行為進行超馳控制,關鍵並不在於修補某些特定的零部件,而是要學會如何駕馭

。卡羅琳認為,駕馭大腦的工作模式的確有可能做到。

作者把自己這些想法跟一位科學家聊了聊。他認為,卡羅琳大腦的運作方式可能已經改變了,但是因為幅度太小,並不能反映在腦部掃描圖片中,而其他相關的腦檢測技術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所以這位科學家同意卡羅琳的判斷:現在能夠做的,就是通過改變行動來讓自己進入合適的狀態,學會讓大腦在專注和走神兩種狀態中循環,直到能夠體會到“心流”,甚至能夠控制“心流”的產生

最後回到卡羅琳最初的訓練動力上——如何看待焦慮?對這個問題,卡羅琳認為最可靠的方法還是去感受它,然後才談得上解決它,你不能在它偷偷影響你的時候渾然不覺。冥想和正念冥想都能夠幫助你注意到頭腦中正在發生的一切,而一旦你注意到了,就無需再做任何事。

可是如果這一切都不起作用呢?那就平靜的接受它。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如你所願。不管多麼努力,你就是不能掌握某些大腦技能。但是,即便如此,冥想會告訴你:那又怎樣?

再次推薦閱讀這本書,我已經寫了很多字,但依然只是這本書豐富內容的冰山一角。你會因為更瞭解自己的大腦、更瞭解自己而感謝這本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