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提到暗殺,大家肯定在電視上看過許多經典的暗殺情節。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期就非常流行暗殺:一是春秋戰國時期,出了許多暗殺名人和刺客,比如說荊軻、聶政,司馬遷還為此寫了《刺客列傳》;二是晚清和民國時期,比如汪精衛、彭家珍。近代中國,革命紛爭不斷,為了革命成功,許多革命黨人不惜鋌而走險,這也是“暗殺時代”的由來,而這其中彭大將軍彭家珍刺殺良弼,是最成功也是影響最大的。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清末時期的暗殺事件不完全統計有50多起,比較著名的有:1900年史堅如行刺兩廣總督德壽,1905年吳樾刺殺出洋五大臣,1907年徐錫麟暗刺安徽巡撫恩銘,1910年汪精衛謀刺攝政王載洋。但是自古以來,推翻一個既有政權的王朝,多是依靠武裝力量,正面過招,暗殺是很難成大事的。陳勝吳廣、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都是靠起義路線造反,但是這條路成本高,需要有效發動群眾,和大量的資金支持,且多數成效並不如願。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這個時候就誕生了成本低的暗殺。吳樾在其遺著《暗殺時代》一書中寫道:“夫排滿之道有二:一曰暗殺,一曰革命。暗殺為因,革命為果。暗殺雖個人而可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亦大肆鼓吹暗殺,言:革命方法有二,一曰彭吹;二曰起義;三曰暗殺。就連蔡元培都曾組織過暗殺團,並積極策劃各種各樣的暗殺活動。總而言之,在革命內部,暗殺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革命手段。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雖然,一次次的暗殺行動中,革命黨人捨生取義的精神值得人欽佩,卻很少有給清王朝造成真正的沉重打擊事件。吳樾刺出洋五大臣、汪精衛暗殺攝政王,除了造成了社會輿論,但卻沒有切實的成效。比如溫生才刺殺廣州將軍孚琦時,不幸被捕,當時的兩廣總督張鳴岐審問他說:“一將軍死,一將軍來,於事何益。”就是說,你革命黨人殺死一個,我們再派來一個,一來一往又有何意義呢?在這些暗殺中,真正做到快準狠,且對革命事業發揮巨大作用的,就是彭家珍刺殺良弼。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武昌起義後,各省政府相繼獨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滿清政府以愛新覺羅·良弼為首的滿清皇室貴胄不甘心失敗,組織宗社黨,負隅頑抗,誓與人民為敵,並揚言“要重整兵馬和南方革命黨決一死戰”。

想要真正推翻清朝可不是那麼容易,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朝幾百年來的江山,肯定會極力維護,再者,對於清朝權貴的態度手段上也很難把握:若是和和氣氣的商談,他們便會拖延時間,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準備反擊的時間;倘若強硬的手段,兔子急了還咬人,清朝畢竟還有武器和兵隊,勢必會打更久的仗,死更多的人。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彭家珍見良弼如此倒行逆施,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為了掃除革命阻礙,彭家珍決定行“五步流血”之舉,捨身前往暗殺良弼。行刺之前,彭家珍寫下絕命書:“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這是彭家珍留下的生命絕唱。果不其然,良弼的突然死亡成為了壓垮大清王朝最後一根稻草。“良弼,梟雄也,此獠不除終為革命大患。”彭家珍在臨行前說,雖說此次刺殺希望渺茫,但他依舊赴死前往。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彭家珍與良弼不僅毫不相識,而且當時他還是通緝對象。首先,彭家珍通過熟人找到良弼照片,記熟他的外貌,之後又拿著印製著良弼認識的官員名片,穿著一身官方制服,懷揣炸彈,於1912年1月26日深夜,在北京西四北紅羅廠良弼府門前,將良弼的大腿炸斷。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塊彈片飛傷後腦,壯烈犧牲。兩天後,良弼因傷勢過重去世,據說,臨死前良弼感慨說:“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要說這良弼也算是個人傑,可是拘泥於出生的背景,沒能看清時代的大勢,實是可惜。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良弼的去世,帶來的績效是非常顯著的,曾經信誓旦旦要與宗社黨共存亡的成員,全都作鳥獸散,亂成一盤散沙。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在暗殺行動十多天後,滿清政府被迫下詔宣佈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

孫中山大總統稱讚彭家珍:“誅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之功”,併為彭家珍題詞“我老彭收功彈丸”,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簽發給彭家珍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表彰彭家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能夠得到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高度讚譽和評價,其一生正如這句對聯:千載王綱一雷灰燼,將軍易水大地春城

晚清最後的刺客,慷慨赴死為共和,馳聘“暗殺時代”的風雲人物!

在彭家珍四處傳播革命的時候,他的父親曾專門寫信,希望他能早日回家完婚。而彭家珍引用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名言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可能是巧合,這兩位英雄人物都止在了23歲。在時間的長河中,23年是無比短暫的一瞬間,他們卻鑄就了曠古爍今的不世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