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雷姓 起源

雷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姬姓。

雷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雷(Léi)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2、子姓雷氏。

3、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4、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5、 滿洲阿克佔氏,改漢姓雷。

6、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7、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8、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裔孫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叫雷。在黃帝率領炎黃部落聯盟戰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鎮,方山古亦稱龍山,是華夏民族,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團(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國為姓氏,複姓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在方雷氏的後裔子孫中,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雷氏,也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方氏。

該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們共尊方雷為得姓始祖。

雷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殷紂王寵臣雷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在殷商王朝時期,紂王身邊有一個寵臣叫雷開,對紂王忠心耿耿,儘教唆紂王肆意歡樂。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後,在雷開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

雷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雷公,他精通醫術,是一個名醫,被任命為“巫”,即醫官,掌管天下巫醫。他還曾與黃帝一起討論醫學理論。

在雷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即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雷姓起源四

源於南夷,出自東漢時期南郡潳山蠻,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改姓為雷。潳山蠻,是東漢王朝統治者對原戰國時期楚國國人的一種稱謂,其民族成分實際上十分混雜,由若干群體組成,但其聯盟酋長被一致稱作“雷遷”,就是首領的意思。在東漢末期,潳山蠻廣泛居於今湖北省的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以南境地,即東漢時期的南郡境內,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領之官稱為姓氏,稱雷氏。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蠻起而反之,隨即被武威將軍劉尚率軍鎮壓,之後徙其族人七千餘口置於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蠻在其後被改稱為“沔中蠻”。潳山蠻後逐漸遷徙至嶺南地區,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別融入了當地的苗族、瑤族、彝族、侗族、畲族、壯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並將姓氏帶入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該支雷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地區。

雷姓起源五

源於氐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前秦國氐族雷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南安羌改姓為雷。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苻氏集團中有一部“南安羌”,為前秦國的核心部族之一。實際上,“南安羌”並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國大司馬雷弱兒。

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中一個部落的名稱,早先遊遊牧於青海、甘肅一帶,後來以部為氏,漢化即稱雷氏,後皆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稱雷氏至今。

雷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語“胡爾”的音譯,是一種創始於北方民族,史載中最早名的絃樂器名稱。在元朝時期的宮廷音樂中,忽雷也是主要的樂器種類。在史籍《元史·禮樂志》中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三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其中所稱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種弓弦摩以發音的樂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龍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瑪特爾頭”是比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龍,面似猴,猙獰可怖,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後來,人們將忽雷的演奏者稱為忽雷氏,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稱單姓雷氏者。

⑵.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源出南匈奴貴族劉氏集團,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滿族留佳氏,在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雷氏、劉氏等。

雷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等的記載:

⑴.金國時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為氏,稱阿典氏,滿語為,漢義“雷”,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來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嚴詔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單字漢姓為雷氏、戰氏等。

⑵.滿族烏嚕氏,亦稱烏祿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雷部,滿語為,漢義“寡蛋、松籽殼”,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雷氏、趙氏。

雷姓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姓各支始祖

雷登高:江西吉水縣人,有六子,於明季景泰間遷武陵梁山。

雷姓 郡望

郡望:

豫章郡: 漢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會),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浙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為鍾陵縣,又改為南昌。西晉雷煥為豫章郡豐城令,現居豐城南昌、吉安、贛州等地雷姓均為雷煥後代,其家譜雷煥為一世祖孔章公。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置“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京兆尹”合稱“京畿三輔”。三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陸(今陝西高陵)。此支雷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雷煥之族的後裔。

雷姓 堂號

堂號: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髮而去。

雷姓 歷史名人

雷姓古代名人

雷義東漢,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斆南朝,南朝·宋時著名藥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論合藥分劑料理法則》等。

雷煥晉朝,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萬春唐朝,唐張巡偏將,安祿山部將圍攻雍丘,與張巡併力死守睢陽,他站在城上督戰,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頭巍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的人,後來探知原來是一個真的人,令狐潮禁不住讚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讚美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英名傳流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雷海青唐朝,唐代明皇時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常入宮隨侍於唐明皇和江梅妃之側。安祿山攻入長安(今洛陽),數百名梨園弟子皆為俘虜,雷海青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

雷萬興唐朝,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與同族藍奉高等先後領導閩南、粵東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持續了四十餘年。

雷德驤北宋,北宋同州郃陽(今陝西省合陽)人,歷任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趙普罷職,後趙普出鎮河陽,驤復戶部侍郎,旋趙普又入相,驤復遭降黜。

雷三益南宋,清流(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勇士。與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剛烈,全部戰死沙場。

雷潤德元朝,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元代學者,與其子雷機、雷洪、雷杭俱精於易理,有《周易》註解,世人稱為“雷門易”。

雷發達明末清初(1619-1693),字明所,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築工匠。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二百餘年,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有“樣式雷”之稱。

雷以針清朝,湖北省咸寧人,清道光進士,太平軍起,奉辦江北大營軍務,在揚州創辦厘金,以後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錢江創設的“厘金制”,清廷糧餉無著,恐早被太平天國傾覆了。雷以針因而聲名大噪,後又授陝西省按察使等職,顯達一時。著有《大學解讀》、《經傳雜記》等。

雷學淇清朝,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清代學者。曾整理《竹書經年》,著有《夏小正經傳考》、《夏小正本義》、《校輯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補同清朝,江蘇省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奧地利國大臣。與奧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國選派通曉德法文的學生前往學習。

雷乾禎著名畲醫。

雷姓近代名人

雷震(1897-1979),浙江省長興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京就帝國大學。回國後投身政治,歷任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兼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要職,與胡適等人創辦並主持《自由中國》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與國民黨威權體制南轅北轍、迥不相侔,成為統治當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敵手,而遭致政治構陷,成為蔣介石的“階下囚”。雷震一生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寫下戰後臺灣民主憲政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透過雷震的風雨一生,敘述一代知識分子與民主政治的互動關係,並以其個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歷史背景為考量,著力表述這位骨鯁之士從堅守理念到付諸實踐的精神風貌,從而顯現出那個時代的變局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真實的艱難處境……

雷鐵崖(1873-1920),四川省自貢人,著名的革命鼓動家和南社詩人。原名昭性(1873-1920),字澤皆,後改讋皆,入同盟會後署名鐵崖,曾介紹王雲五、楊杏佛、胡適之入同盟會,並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另還創辦《鵑聲》、《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華日報》宣傳革命。

雷經天廣西省南寧市人,著名中共黨員,參加過南昌、廣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等職。

雷潔瓊(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女,廣東臺山人,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的社會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和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十屆、十一屆名譽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