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甄城縣蘇氏蒙古人後裔

據史志記載,在山東省鄄城縣蘇老家村,當地蘇姓村民均自稱為蒙古蘇氏。這從他們供奉的祖宗龍牌上可以看出:“始祖蘇氏元朝義王諱克明字進迪號鋼鍤公暨趙鄭太君之神主”,顯然,始祖蘇克明系元朝義王和尚,即元威順王寬徹普化之季子,屬蒙古孛爾只斤氏。和尚是元季朝廷所封的唯一的義王。和尚處在元末明初的戰亂年代。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至山東,易名更姓,沿襲至今,這是一個傳奇般的歷史過程。考義王和尚一名,系蒙古語音譯詞,並非佛教僧俗稱謂的“和尚”。由於翻譯不準確,後人很難理解其含義。這種情況在《元史》中屢見不鮮。《元史》開篇稱:“太祖法天啟遠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實際上是把“姓乞牙惕氏”錯誤的譯成了“奇渥溫氏”。同樣,在《元史》中把義王和尚的父親“浩民其布哈”譯成了“寬徹普化”,此類誤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不過音譯的失誤不會使史料失真。義王和尚是元朝蒙古貴族,皇室成員,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孫。和尚的曾祖父脫歡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於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為鎮南王,世襲罔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斃;和尚的祖父老章是脫歡的長子,1301年襲鎮南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知樞密院事,至正十二年(1352)晉金紫光祿大夫,至正二十一年“詔加……太傅、和寧王”,鎮南王由其長子脫不花承襲;和尚之父寬徹普化是老章次子,於元泰定三年(1326)封為威順王。寬徹普化有六子:長子別帖木兒,次子答貼木爾,三子報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和尚是他的六子。關於和尚,在《曹州府志》中說他官“至兵部侍郎”,應是正四品;在《元史》中說他在宮廷中任順帝妥歡帖睦兒的侍從,常與順帝共行,護其左右,至正二十四年(1364)中書右丞相孛羅帖木兒,總握國柄,欺君虐帝,和尚心忿而言於帝,受帝密旨“與儒士徐士本謀,交結勇士上都馬、金那海、伯顏達兒、貼古思不花、火你忽都、洪寶寶、黃哈喇八禿、龍從雲,陰謀刺孛羅帖木兒。” 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值禿堅帖木兒遣人來告上都之捷,孛羅帖木兒起入奏,行至延春閣李樹下,伯顏達兒自從中奮出,斫孛羅帖木兒,中其腦,上都馬及金那海等競前斫死”。此事在《庚申外史》中也有記載:“帝欲殺孛羅,與之謀。與謀者六人……”其中主要參與者是和尚,和尚遂因功被封為義王。

山東省甄城縣蘇氏蒙古人後裔

寬徹普化父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元季各地農民起義方興未艾,元朝政權危在旦夕。寬徹普化被封為威順王之後,撥付怯薛歹500名,招募親軍1000名,坐鎮武昌,遏守湖廣。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徐壽輝於湖廣行省的蘄春起義(故址今湖北省蘄州),國號天完,建元治平。然後佔領黃岡,攻克武昌,寬徹普化棄城而走,長子別帖木兒被徐壽輝部將倪文俊所執。至正十三年(1353)克復武昌,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復陷汚陽府。寬徹普化命其三子報恩奴、四子接待奴、五子佛家奴領兵水陸並進,攻打倪文俊,兵至漢川,水淺船不能前行,倪以火焚其船。四子、五子皆遇害,報恩奴自死,寬徹普化走陝西。至正十六年(1356)十二月,倪文俊陷兵州路(故址今湖南省岳陽)襲殺威順王次子答帖木兒。至此,義王和尚的五個兄長皆死於戰亂。

山東省甄城縣蘇氏蒙古人後裔

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軍開始北伐。義王和尚面對起義軍風起雲湧、元軍節節退敗的形式,不得不思之未來。七月,正當明軍逼至大都之時,元帝脫歡帖木兒急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而以義王和尚佐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七月二十八日,帝御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開建德門北奔。當京城被破之時,和尚“即先遁,不知所之。”

山東省甄城縣蘇氏蒙古人後裔

八月二日,明軍攻入京城,淮王帖木兒不花與中書左丞相慶童出齊化門皆戰死,國亡。在這緊急關頭,和尚遁走不知所向,這不完全是他個人所為,留都監國的淮王帖木兒不花系義王和尚的叔父,當時淮王看到順帝北奔,將帥反戈、子侄全都戰死,唯和尚在自己身邊輔佐,眼下明軍攻勢猛烈,朝廷危在旦夕,與其一起坐以待斃,不如令其侄子遠走逃生,或許可以留下一支根苗。所以,淮王即命和尚去僻靜之處,擁兵自衛,維持生計。和尚“先遁”在當時是個秘密行動,所以《元史》不可能詳記,只記下了“京城將破,即先遁,不知所之”幾個字。那麼,和尚究竟遁到哪裡,史無下文。

山東省甄城縣蘇氏蒙古人後裔

據《蒙古濮陽蘇氏族譜》記載,蘇克明在濮陽被明軍衝散後,“時當草昧,他常乘駿持槊以自隨,卒免於亂。”“兵戈之後,蘆葦滿目,及極力懇田初不下千餘畝”成為當地鉅富。對濮陽蘇氏始祖,地方誌書也有記載。據《曹州府志》記:“濮州蘇氏,其先本元蒙古之後.....其祠堂藏始祖某所用鐵槊重百斤,今尚存。”蘇克明定居濮陽後,教子孫研儒學,攻詩文,耕讀治家,要求甚嚴。明清以來,濮陽蘇氏名人輩出入官為宦者眾多。蘇氏家族也成為濮陽名門望族。蘇克明的五世孫蘇佑,為明嘉靖丙戌進士,累官至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使。對於蘇佑《曹州府志》和《濮州志》、《範縣誌》等地方誌書均有傳記,蘇佑墓現在範縣王樓鄉蘇莊,1963年被山東省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佑數子皆通能文,有蘇伯子、蘇仲子、叔子、季子等集行世。季子任俠,名重一時,人稱蘇八公子。”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濮陽蘇氏族人考取進士的5人,舉人9人,貢生36人。入仕為官的490人。在學業方面,增廣生98人,太學生19人,癢生207人,監生87人,武生37人。明初,有一部分遷居鄲城、曹州、河北景州等地。現宗支遷於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省聚居或散居,人口約計3萬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