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香港《長城畫報》雜誌封面上的韋偉

韋偉,原名繆孟英,廣東中山人,1918年出生。畢業於上海允中女子中學,畢業後,從事過記者職業。1941年參加了黃佐臨的上海“苦幹劇團”,登上話劇舞臺。

她在曾經接受採訪時就說“當時上海最出色的話劇演員……一個叫夏霞,還有藍蘭、英茵。我考進團裡才准許我去排戲,那時候都想改個同音疊字的名,想將來可以和他們一樣出色……我開始做戲那時,沒主角做,但是我不願返家;別人做戲,我在後面看,所以我學到很多東西…那時候的上海娛樂雜誌稱我為『代戲大王』”。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夜店》(1947)民國版海報

1947年,黃佐臨將他根據高爾基小說《底層》改編的話劇《夜店》搬上銀幕,韋偉擔任了了主演之一,這部影片是她的處女作。《夜店》整個故事人物眾多、情節曲折,但安排得很有條理。有笑聲、有悲泣,有控訴、有幻想,樸素但鮮活,批判但不悲觀,是一部優秀的故事片,這部影片集中了眾多男女明星。韋偉初登銀幕就擔任主演,她的表演可圈可點。

韋偉曾回憶自己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時候就說:我出生於資本家家庭,小時候家庭情況比較優越,但是走上戲劇、表演也是一個巧合。當時在上海的電影界,我不是一個很活躍的人,不像胡蝶、陳燕燕、白虹、黎莉莉那麼知名,但是因為性格原因,交際比較廣,也有許多的朋友。印象很深的就是上海匯聚了一批十分優秀的左翼電影人,但是也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左翼電影人”對非左派的人士比較排擠,在拍片資金、製作方面不很支持。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小城之春》(1948)英國BFI版DVD封套

當時費穆先生拍《小城之春》(1948)的時候就受到很多的干擾,並且受到了很多批評,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後來拍片的機會越來越少,《小城之春》也成為了費穆先生在內地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當時大部分電影人是真心實意地熱愛電影的,還有對當時社會的滿腔憤慨,左翼電影人尤其強烈,但是沒有很好的團結一些非左派人士。

1948年,韋偉主演了她畢生最好的影片——《小城之春》,在片中飾演周玉紋一角,這部橫空出世的名片令其聲名鵲起。《小城之春》是“詩人導演”費穆的代表作,主演有李緯、石羽、韋偉、張鴻眉等。這部描寫一個家庭情感波瀾的影片,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電影化的作品。

《小城之春》這部傑作的產生多少有些偶然。當時,文華公司正在拍另一部影片《好夫妻》(1948),租下了片場,卻遲遲不能完成。為了減輕成本,於是挑選了《小城之春》這樣一部成本輕、演員少的影片來救場。費穆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一差使。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小城之春》(1948)劇照

電影原名《苦戀》,後來又改為《迷失的愛情》,最後定名為《小城之春》,在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中,卻有著感動人心之處。它表現了一種具有普遍的人的感情、道德意識和民族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這種表現又寄寓於一種淡雅精緻的電影形式之中,使人性的真實與藝術的美感達到了和諧統一。片中,韋偉扮演的玉紋的身體健康美麗,臉龐線條明朗,她的自然美區別於那些愁眉病容的小姐少奶奶,而她的刺繡、買菜、做飯與服侍病中丈夫等舉動,又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姨太太們來得樸實可近。因此,普普通通的玉紋的慾念浮動,獲得了觀眾廣泛的同情。

另一方面,韋偉又表現出玉紋的悲哀無法迴避:患病的丈夫是好人,一直在替自已著想,從倫理的角度說,她不應當離棄丈夫,慾望只能泯滅。一邊是人倫,一邊是人慾,在影片中,人倫沒有被一昧地批判醜化,人慾也沒有被描繪得轟轟烈烈,一發不可收拾。韋偉把角色的淡漠閒靜,以及情思泛動時的舉手投足、言語表情,演繹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民國版《電影週報》上有采訪電影《小城之春》(1948)女主演韋偉的文章,同時大家可以注意到,那時候的物價已經是非常高了,一份報紙要叄萬元

1948年是一個社會矛盾異常激烈的年代,影片居然在如此敏感的年份拍攝出產。它置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時局世事於不顧,聚焦於一個抽離了政治侵襲滋擾的小城裡,偏安於精神的一隅,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它沒有口號,沒有救亡,沒有悲憤,沒有苦情,更多的只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寂寞不堪,還有寂寞背後無處訴說的隱忍之痛。因此,有人認為是一部消極影片,說它“製造了一種悽悽慘慘慼戚的氣氛,渲染了沒落階級的頹廢感情,麻痺了人們的鬥爭志……”,這部電影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宮。

然而,歷史證明,它比那些趨炎附勢的影片更有生命力。30年之後,當人們再度欣賞到這部蒙塵的佳作時,驚歎之聲立刻傳出。20世紀80年代,《小城之春》被海外影評家評為“中國電影十大名片”之首,為中國電影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大團圓》(1948)民國版海報

1995年3月,《小城之春》被上海電影評論學會評為“中國電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述評中說:“導演費穆,在當時形成的文化氛圍中,他獨樹一幟的進行著自己的審美追求。他不喜張揚,而從平淡的筆觸,畫出了一幅讓你可以再三品味的人生圖景。他所抒寫的這座小城終究是興不起浪濤的湖泊,而會無聲的沉入黑暗之中。導演舒展的運用鏡頭的變化與組合,自由的抒發著自己的心情,從而創造了這部內外諧和表裡一致的藝術珍品”。

2005年,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週年,內地和香港各家,都選出了100部最佳影片,《小城之春》均名列前茅。在香港“金像獎”協會的專家及群眾票選中,《小城之春》的得票,都位列所有“最佳影片”之首。這一切都說明,《小城之春》已經成為一部難以逾越的經典,是真正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佳作。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大團圓》(1948)劇照

根據韋偉的說法,她之所以會接演《小城之春》,是和自己的硬脾氣有關。拍攝《夜店》時。有天韋偉拿著劇本向“文華”老闆吳性栽說:“我不拍了!總不成一生就這樣子(指演閒角)嘛!”吳只得請費穆當救兵,費穆允諾將來一定會找韋偉做真正有發揮的角色。她本想是費穆隨口答應,沒有放在心上,未料,不久後費穆就拿著《小城之春》劇本,請韋偉擔任女主角。

韋偉說:“《小城之春》拍得很快,我記得工作天約有個多月,小城在松江。費先生自己開車,另外還有一輛汽車、一輛卡車和貨車。”韋偉對費穆始終是感激,她很佩服導演引人入戲的功力,將玉紋的成功歸於費穆。20世紀40年代末,韋偉隨著費穆及吳性栽來到香港,即便其他人找她拍戲也不接受。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前排左起:陳思思、朱虹、江雪和韋偉;後排左起:夏萍、嘉玲與未婚夫、高遠及張錚

韋偉後來談《小城之春》就表示:“拍《小城之春》時沒有劇本給我們,只有大綱,我擔心做不到,但費穆先生說,只要你做周玉紋,別做韋偉就行…費先生腦中已經有一格一格的畫面,他知道我們是舞臺劇演員,所以他要我們一場一場的排……之後說這出戏有問題……所以這部戲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沒人再提《小城之春》,但國內學電影、研究電影的人都很喜歡《小城之春》……”

新世紀之初,第五代導演田壯壯選擇重拍這部經典影片,用來向已故的費穆這位被忽視的電影大師致敬。在2001年田壯壯重拍《小城之春》的時候,還有一段插曲。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費穆最後執導沒完成的影片《江湖兒女》(1952)的宣傳冊封面,韋偉飾演女主角

一天,當劇組在蘇州外景地拍攝時,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特地從香港趕來探班。她是在報紙上看到《小城之春》拍攝的消息,輾轉各方打聽才趕到現場的,她,就是當年費穆版《小城之春》的女主演——韋偉。在拍攝現場,新老兩代玉紋有緣千里來相會,在外景地親密接觸。韋偉老人在拍攝現場親身感受了一番之後,非常滿意。

回到香港以後仍激動不已,並致信田壯壯,大加讚揚。與當年共同拍攝《小城之春》的導演費穆、男主演石揮、石羽、周璇、童芷苓等人相比,韋偉是幸運的。她不但時隔半個多世紀後親眼看到了新一版的《小城之春》,而且親身感受了新一代電影人的創作氛圍。2002年,當新版《小城之春》首映時,84歲的韋偉又從香港趕來祝賀,並與已經癱坐在輪椅上的老搭檔李緯見面。那天,李緯精神好些,見到韋偉滿頭銀絲、容光煥發,調侃地說:“你還是那麼漂亮!”韋偉樂得大笑不止。之後,李緯於2005年8月21日去世。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姊妹曲》(1954)香港宣傳冊封面,此片由夏夢和韋偉主演

韋偉在坦陳自己20世紀60年代在香港時:我離開內地是在拍完《小城之春》之後,中間還曾返回上海拍攝過一部“清華”出品的《大團圓》(1948),至那以後就完全脫離了內地電影界。

《大團圓》可說是20世紀40年代最受忽視的傑作,原因當然是該片在1948年上映不久便因過“左”而被禁,到1949年後當然又因過“右”而被禁了,而且導演丁力於20世紀50年初便過身,作品很少,不為人知,亦是原因。

《大團圓》特別節湊明快、對白精采、活潑可愛,更是探討上個世紀40年代北平社會歷史的好教材。故事有點受巴金《家》的啟發,劇情結構嚴謹、首尾含接、人物眾多、刻畫細緻、對白鮮活精采、令人既享受亦感動。片中飾演大哥的和二姐的是剛演完《小城之春》的優秀演員石羽和韋偉,石羽仍是鬱郁不得志的軟弱 “犧牲者”,理想是小提琴音樂卻迫著當了教書匠,只能認命“人活著就不斷打折扣”,大嫂凌琯如溫婉賢淑、二姐韋偉是左傾女青年,豪邁爽朗,與《小城之春》的怨婦判若兩人,仍不減魅力。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一年之計》(1955)香港宣傳冊封面

韋偉之後為了逃避國民黨勞軍演出,費穆先生勸韋偉到香港。後來,除了到上海探親以外就一直沒能回去。香港在當時來看是一個“自由港”,當時內地左翼團體也在香港成立了許多文藝組織。

鳳凰電影公司就是在那時候成立的,有大批內地電影人參加,但是這個公司也有很多的遺憾,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香港真正地立足,無法真正地佔領香港電影市場,與鳳凰電影公司形成對比的就是邵氏影業轟轟烈烈的發展,控制了整個香港電影市場。

當時,廖承志批評鳳凰電影公司,“受國內鬥爭的影響說教痕跡太重”,在香港這樣的電影行不通,還不如拍成“左不左、右不右”的白開水,後來鳳凰電影公司與長城電影公司合併為銀都影業,到了後來真正做電影很少,主要還是做一些合拍與溝通。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水火之間》 (1955)香港宣傳冊封面

1949年以後,韋偉赴香港定居。韋偉的個性很直,導致她在影壇發展的崎嶇。她在費穆主持任總經理兼編導的“龍馬”關門前,主演了費穆最後執導沒完成的影片《江湖兒女》(1952),反映雜技演員的坎坷遭遇,和對解放了的新中國的熱切向往。片未竟而病逝,朱石麟接棒《江湖兒女》導演的位置直至完成該片。

之後韋偉加入其兄弟公司“鳳凰”,偏巧得罪過老闆朱石麟,韋偉說他是個“藝術匠”,匠氣很足,比不上費穆,但優點是“對鏡頭精準得不得了”。可惜,朱石麟不記得韋偉的稱讚,反倒唸念不忘“藝術匠”的批評,兩人始終關係不好,連帶影響韋偉在電影界的發展。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寂寞的心》(1956)香港宣傳冊封面

1951年後,在龍馬、長城、鳳凰等電影公司主演了《一年之計》(1955)、《姊妹曲》(1954)、《少奶奶之謎》(1956)、《寂寞的心》(1956)等影片。1955年的《一年之計》由沈寂編劇,朱石麟導演。描寫了一個普通家庭一年之中的故事。

影片《一年之計》於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的“榮譽獎”。韋偉於1960年息影。晚年居住在彌敦道上的一幢公寓大樓裡,她在香港生活得很愉快,還經常出席一些活動,有時外出還不忘在脖子上繫上一條美麗的絲巾——那是玉紋喜歡的打扮。

韋偉只一部片子便給人以極深之印象,她別的片子決不會超越《小城之春》。起點就是頂峰,這樣的演員註定藝術生涯不長。韋偉有點像張愛玲,都是在那麼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閃露了一下絕代才華,緊接著的卻是隱姓埋名幾十年,又突然在某一天,某個時辰讓所有的觀眾、讀者目瞪口呆。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太太傳奇》 (1957)香港版海報

許多那個時代勤勤懇懇一部戲一部戲的演了幾十年的老演員的光輝與榮耀,似乎一下子就被“周玉紋”輕而易舉地蓋了下去。簡直是“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韋偉的嗓子不亮,甚至有點沙啞。她自己說“因為我小時候一不高興就哭喊!”但“啞嗓兒”並沒妨礙她在《小城之春》中的精彩“對白”與精彩“獨白”,而且產生了奇好的效果。

片中的某些“旁白”是後期加上去的,如玉紋在城頭漫步那一場,拍攝的時候,導演費穆根本沒有告訴韋偉有“旁白”——“眼睛不看著什麼,心裡也不想著什麼……”。影片中的某些“畫外音”也是韋偉後期看著畫面配的。其實許多觀眾對《小城之春》著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歡裡面的“畫外音”,真可以傳遞許多情思,——說不明白,心裡明白。

韋偉 出道就是巔峰 主演《小城之春》被觀眾銘記一生的一個角色

電影《風塵尤物》 (1957)香港版宣傳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