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飢餓站臺》的設定無疑是最大的噱頭:有一座幾百層的監獄,每層樓的中間都有一個大洞,最高層的廚師會做好足夠讓所有人生存的食物,這桌大餐逐層下降,在每層停留幾分鐘時間。但是被分配到上層的人並不會管下層人的死活,他們大吃大喝,隨意浪費食物,以至於每次食物在50層左右就會被消耗完。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部網飛出品的《飢餓站臺》靈感來源於戛納獲獎短片《下一層》,延續了原作的設定。相較之下,短片的氣氛更魔幻,更詭異,而長片為了製造矛盾,在設定上更加豐富,但總體風格更偏向驚悚的類型片。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種寓言式電影很容易出現“看了預告片覺得很厲害,最後發現所有精華都在預告片裡”的情況,畢竟“網飛出品,必屬精品”也早已是過去式了,但在沒報太大希望的前提下看這部電影,反而能給箇中等偏上評價。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從類型片的屬性來看,整部電影的節奏緊湊,總能適時拋出懸疑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男主角是自願進入監獄的理想主義者,裡面的每個人都可以帶一樣東西,其他人都帶了刀、槍、繩子等等,只有他帶了一本書《堂吉訶德》,他為了戒菸通過招募進入監獄,在之前對這座監獄的運行機制一無所知,直到他在48層樓醒來。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他的室友是一個在服刑的老頭,這裡的規則是每層樓住著兩個人,每過一個月,他們兩人就會被隨機換一個樓層,而如果室友死了,也會換一個室友。男主角在電影裡一共換了4次樓層,這構成了整部電影的主線。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飢餓站臺》有一套完整的架空設定,所以可討論的點很多,想象的空間也很大,而我個人的設想傾向於這更像是一個帶著惡意的實驗,或者說是大型直播。

監獄內的行為應該是受到監控的,當他們留下食物時,監控者就操控升溫或者降溫,讓他們立刻受到懲罰。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座監獄的運行應當是由極少數人掌管的。男主角願意主動進入,可見普通人只是把這個監獄坑當成一個鍛鍊意志力的地方,類似“辟穀”的操作;男主在第三次更換樓層時,遇到了招募自己進來的工作人員,對方在此之前也對這個監獄的實際情況毫不知情,可見每位工作人員只是做著份內之事,並沒有真正瞭解這個監獄。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刑滿出獄的承諾也很可能只是一個謊言,理由是如果真的有人能走出這座監獄,那麼秘密勢必很難保守。而想要無人出去,只需要在快要刑滿的時候,將他們安排到更低層的房間。

這顯然是一座只進不出的監獄。男主是堂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人物,但他帶來的只是虛假的希望。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影片中有個關鍵片段,廚師們圍著一塊奶油蛋糕大惑不解,最後發現了一小根頭髮,以為這是這塊蛋糕沒被吃掉的原因。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男主拼盡全力送上去的“信號”並非是小女孩,象徵著新生的小女孩當然是不存在的,而這塊保存完好的奶油蛋糕,也並沒有傳遞任何信號。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部電影的劇情讓我想到了《時間規劃局》,同樣是被掌控的人們,有著明確的階級劃分,而一旦掉落至底層,就意味著沒有尊嚴地活著,以及更快或更痛苦地死去。在這兩部電影之中,同樣都有雙看不見的手在操縱,有雙看不見的眼睛在注視。兩部電影似乎都有著成為經典電影的潛質,但卻又都淪為一部平凡的作品,看一遍過過癮不錯,但似乎並不值得再看第二遍。

《飢餓站臺》高明的地方,就在於結尾的設計,用一個不存在的希望,去表現更深的絕望,完成了這部語言的結局。


飢餓站臺,一個更殘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