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饥饿站台》的设定无疑是最大的噱头:有一座几百层的监狱,每层楼的中间都有一个大洞,最高层的厨师会做好足够让所有人生存的食物,这桌大餐逐层下降,在每层停留几分钟时间。但是被分配到上层的人并不会管下层人的死活,他们大吃大喝,随意浪费食物,以至于每次食物在50层左右就会被消耗完。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部网飞出品的《饥饿站台》灵感来源于戛纳获奖短片《下一层》,延续了原作的设定。相较之下,短片的气氛更魔幻,更诡异,而长片为了制造矛盾,在设定上更加丰富,但总体风格更偏向惊悚的类型片。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种寓言式电影很容易出现“看了预告片觉得很厉害,最后发现所有精华都在预告片里”的情况,毕竟“网飞出品,必属精品”也早已是过去式了,但在没报太大希望的前提下看这部电影,反而能给个中等偏上评价。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从类型片的属性来看,整部电影的节奏紧凑,总能适时抛出悬疑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男主角是自愿进入监狱的理想主义者,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带一样东西,其他人都带了刀、枪、绳子等等,只有他带了一本书《堂吉诃德》,他为了戒烟通过招募进入监狱,在之前对这座监狱的运行机制一无所知,直到他在48层楼醒来。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他的室友是一个在服刑的老头,这里的规则是每层楼住着两个人,每过一个月,他们两人就会被随机换一个楼层,而如果室友死了,也会换一个室友。男主角在电影里一共换了4次楼层,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饥饿站台》有一套完整的架空设定,所以可讨论的点很多,想象的空间也很大,而我个人的设想倾向于这更像是一个带着恶意的实验,或者说是大型直播。

监狱内的行为应该是受到监控的,当他们留下食物时,监控者就操控升温或者降温,让他们立刻受到惩罚。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座监狱的运行应当是由极少数人掌管的。男主角愿意主动进入,可见普通人只是把这个监狱坑当成一个锻炼意志力的地方,类似“辟谷”的操作;男主在第三次更换楼层时,遇到了招募自己进来的工作人员,对方在此之前也对这个监狱的实际情况毫不知情,可见每位工作人员只是做着份内之事,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监狱。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刑满出狱的承诺也很可能只是一个谎言,理由是如果真的有人能走出这座监狱,那么秘密势必很难保守。而想要无人出去,只需要在快要刑满的时候,将他们安排到更低层的房间。

这显然是一座只进不出的监狱。男主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人物,但他带来的只是虚假的希望。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影片中有个关键片段,厨师们围着一块奶油蛋糕大惑不解,最后发现了一小根头发,以为这是这块蛋糕没被吃掉的原因。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男主拼尽全力送上去的“信号”并非是小女孩,象征着新生的小女孩当然是不存在的,而这块保存完好的奶油蛋糕,也并没有传递任何信号。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部电影的剧情让我想到了《时间规划局》,同样是被掌控的人们,有着明确的阶级划分,而一旦掉落至底层,就意味着没有尊严地活着,以及更快或更痛苦地死去。在这两部电影之中,同样都有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有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两部电影似乎都有着成为经典电影的潜质,但却又都沦为一部平凡的作品,看一遍过过瘾不错,但似乎并不值得再看第二遍。

《饥饿站台》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结尾的设计,用一个不存在的希望,去表现更深的绝望,完成了这部语言的结局。


饥饿站台,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