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1關於財富與認知的關係。我想引用這一段網絡文章,它已經給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

你永遠賺不到

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除非你靠運氣

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

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

這是一種必然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

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所虧的每一分錢

都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

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

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再做一個畫蛇添足的比喻:認知像米缸,財富像大米,你別指望用一個容量10升的米缸去裝一噸的大米。

2

既然認知很重要,那麼什麼是認知呢?

個人認為,認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內化的、看不見的部分,就是你對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理解、看法,外化的、看得見的部分,就是基於對內部外部的認識而在行動上所做出的選擇及其效果,也就是說涉及到知與行兩個層面。

以上說的認知是什麼,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再分析一下認知不是什麼。

大家知道,反詐騙是我們的專業。保守估計,每年國內詐騙“市場”的份額在一萬億左右,一般認為,這是中國老百姓額外交的昂貴的智商稅,我認為準確地說,是認知稅,認知不等同於智商。比如2016年8月29日,清華大學一教授報警稱被冒充公檢法詐騙1760萬元。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能當上清華大學教授,智商至少中等偏上,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智商,而是認知出了問題。而且,這不是個案,在詐騙受害者中,高學歷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關於認知,下面再從兩個方面闡述:

第一,關於認知的侷限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認知的侷限,比如我們笑話某人數學不好就說他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實際上默認了體育老師在數學方面有認知的侷限。同樣,一個組織也會有認知的侷限,比如一般認為清華強項在理科、弱項在文科,而北大正好相反。如果一個清華學生數學不好,我們可以調侃他的數學是北大老師教的,同樣,北大學生語文不好我們也可以調侃是清華老師教的。

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有認知的侷限,即使你學富五車也是這樣。這是常識,不是問題,那什麼時候成了問題呢?問題就是當我們不承認這條常識或者看不清自己認知侷限的邊界時。

所謂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作死就是做超出自己認知邊界的事,比如廣場舞大媽去炒比特幣,打太極的大爺去炒原油期貨。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承認認知侷限,看清自己認知的邊界,這是我們提升認知能力的第一步。

第二,關於認知提升的問題。就像電腦需要定期升級版本、需要定期殺病毒一樣。一個人甚至一個組織的認知的提升,也是一個持續的永無止境的過程,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羨慕巴菲特的財富,但財富只是巴菲特的結果,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巴菲特對投資的認知遠超一般人,財富只是他認知的變現。

所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你在某個領域的認知達到頂峰時,你也可以體驗“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酸爽,你也可以把世界踩在腳下。

3

上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都是聚焦一個問題,也是最根本的、 價值觀層面問題:

要增加你的財富,首先必須提高你的認知。

那麼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如何提高你的認知?也就是方法論層面的問題。

實踐中,這個問題其實更難,甚至難過解決數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問題。

因為數學是自然科學,對同一個問題的結論一定是一致的,就像所有的人都不會懷疑1+1=2一樣。就是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有不正自明的公理,對這些公理,大家是沒有爭議的,也不允許有爭議。

但關於如何提高認知?如何學會投資?這其實是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而在社會科學範疇,關於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有些見解呢,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關於發展中國家如何追趕發達國家的問題,在我國就有以林毅夫為代表的後發優勢和以楊小凱為代表的後發劣勢之爭,這兩人都是知名的經濟學家,吃瓜群眾看他們巔峰辯論,可能聽得雲裡霧裡,無所適從。

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內有關成功學、投資學的書籍、文章汗牛充棟,各種成功學、投資學大師多如牛毛,誰都標榜自己沒有最牛,只有更牛,這是一個專家與大師齊飛,唾沫與口水共舞的年代。

但絕大多數的專家其實是“磚家”,絕大多數的大師其實是騙子。他們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割一茬又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而悲催的是絕大多數韭菜在被收割之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自以為自己找到了通往認知之巔、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直到被引到坑裡去,割了精光才追悔莫及。

隨便看看新聞、看看身邊的案例,這些年來被磚家和大師收割韭菜,可以說留下了一地雞毛。

比如,幾年前有個叫宋鴻兵的“磚家”寫了一本暢銷書《貨幣戰爭》,在這本書中,宋鴻兵讓羅斯柴爾德家族借屍還魂,以驚悚小說的春秋手法,虛構了在21世紀的今天,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全世界金融、收割全世界韭菜的故事。讓一大波韭菜們看得義憤填膺、熱血沸騰。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韭菜們用“搬磚”省吃儉用下來的147元買了全套的《貨幣戰爭》,用來尋找其中的財富密碼,妥妥地被收割的第一茬韭菜。

隨後,“磚家”宋鴻兵利用《貨幣戰爭》積累的大量“韭菜粉”,在收取高額站臺費之後,為涉案金額高達430多億的詐騙投資平臺泛亞貴金屬站臺背書,把“韭菜粉”引流到泛亞貴金屬交易所,讓“韭菜粉”們窮盡一生“搬磚”積累下來的錢投到泛亞貴金屬,這第二茬可以說“韭菜”的根都給割掉,讓無數的“韭菜”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所以,在這個魚龍混雜的年代,要想提升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財商。首先要會識別哪些是靠譜的專家,哪些是忽悠的“磚家”,專家會把你引到正道上來,而“磚家”會把你引到坑裡去。

4

這裡,又引伸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識別專家和“磚家”。

而這個問題其實是個悖論:識別專家還是“磚家”,其實需要很高的認知,而要提高認知又必須向專家學習。這就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

還好,我們作為反詐騙專家,至少在識別“磚家”上面有一雙火眼金睛,有一些可供遵循的最基本的黃金法則。

1,常識判斷: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這是基本生活常識。如果一個養生專家說餓了可以不吃飯,困了可以不睡覺。那基本上就是“磚家”了。同樣,常識告訴我們,是人就會犯錯誤,如果有一個專家說跟著他投資穩賺不賠,那基本上就是“磚家”了。

2,常規判斷:比如,我國的年度GDP增長在全世界算是比較高的,也就是6%左右的水平,國內3000多家上市公司算是比較優秀的企業,年均投資回報率也就百分之十不到。如果有一個專家給你推薦一隻理財產品,每年收益超過20%且穩賺不賠,那基本上就是“磚家”了。

3,常態判斷:你投下一枚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概率都應該是百分之五十,你事先永遠無法預知投下的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朝上。無常就是人生的常態。專家不是算命先生,號稱股市明天肯定會漲或某隻個股票明天會漲停、短期內會漲多少倍的一定是“磚家”。

用好這三面“照妖鏡”,相信可以照出99%“磚家”的原形。

那麼是否把“磚家”排除了,剩下的都是專家呢?

不是的!

比如有人告訴你:太陽明天將從東方升起。

這話沒毛病吧?一點毛病都沒有。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而我們有許多專家就是這樣,天天說著正確的廢話。

5

那要這麼說,靠譜的財經類專家、好的財經書籍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呢?

其實應該是沒有的。就像華山論劍一樣,武當派和少林派,其實各有千秋。再比如股票市場上,巴菲特喜歡長線投資,索羅斯喜歡短線狙擊,但他們都獲得了很好的投資回報。

但終究還是會有一些基本的標準,就像美女標準千萬條,讓你想泡第一條。一本財經類書籍,你總得讓人有打開的衝動、有看下去的動力吧。

那怎麼讓人打開?打開之後還能看得下去呢?

第一,它必須是有料的。

比如他長得是這樣的:

·股災與機會:火災時逃離火場後,一定要再返回火場

·牛市殺人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牛市懺悔錄:一場本該狂歡的牛市盛宴,為何成了一場屠殺?

……

這樣的文章,是不是看到標題就有點開的衝動?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第二,它必須是有趣的。

比如這篇《亂世帶刀》,把投研筆記寫得跟武俠小說似的:“資源配置的分配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做大蛋糕,然後切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另一種是蛋糕沒能做大,切完自己的,然後去切別人的,兩者都要用刀。”

短短几句話,就把複雜的投資邏輯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就像武林中兩個幫派搶地盤一樣,當有處女地的時候,大家都去開疆拓土,互相安好;處女地搶完了,大家就開始互相廝殺,要麼你搶我的,要麼我搶你的。

看這樣的文章,是不是會讓你產生很強的代入感,恨不得立馬做一個投資俠,倚劍走天涯,在資本市場縱橫馳騁?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第三,它必須是有識的。

2015年4月,無數後知後覺的“韭菜”正揣著兜裡的錢往股市裡面衝,還有一些自以為先知先覺的中產正在以幾倍的槓桿準備最後博它一把走人。

證券公司大廳火爆的人群預示著派對即將達到高潮,但沒有人想到派對會那麼快地謝幕,而且會以那麼慘烈的方式謝幕!就連代表官方的“權威人士”、大報都在說3800點股市還在半山腰。

這個時候你突然站出來說:《A股 4000點:一場已經聞到焦糊味道的牛市“剩”宴》。這絕對是拉仇恨的節奏,可以預見這種文章一定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官方與民間都不待見。

但一個多月後,這個預言就不幸得到證實,數次溶斷之後,股市血流成河、橫屍遍野,“韭菜”們關燈吃麵、中產一夜清零。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第四,它最好還是有色的。這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但是,能把投研報告寫“汙”,那絕對算是投研報告裡面的稀有動物了。比如這一篇:《滴滴、快的閃婚:與愛情無關,必須阻止他們》,這一篇文章裡邊有這樣的一段描述:但這是可不是猜猜馬雲、馬化騰誰是“攻”誰是“受”.....(此次省略500字)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對認知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