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你的自制力離家出走了嗎?

越是特殊時期,越能檢驗一個人的本性。


1

疫情是最好的自律照妖鏡,在這段不能出門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暴露出了平日裡看不到的特性。

如果你要想了解一個人怎麼樣,那就問一問他在疫情期間都做了什麼?

有人刷了N部曾經看過的電視劇。

有人不停的刷疫情的新聞,每天在抱怨中讀過時間。

有人開始擔心疫情結束後自己的工作規劃是否被打亂。

還有人在認真的學習、看書、每天調整自己的作息。

有人在半夢半醒中,也有人在認真規劃著自己的生活。

疫情期間,你的自制力離家出走了嗎?

在此期間,很多人心態崩潰,每天都有人在朋友圈高呼無聊,更有人保持理智認真做事。

也許一個特殊的,更能檢驗一個人內心中的韌性。

如果在疫情期間,還能專心做一些規劃好的事情,請千萬不要輕視這些人,即使他現在很平凡,也許未來會有一番作為。

一個懂得自制的人,即使每天只做一點點,時間積累下來也能與常人拉開差距。

正如《勸學篇》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

年輕時,陳道明因拍攝《圍城》認識了錢鍾書。去錢鍾書家做客時,發現他們家裡沒有錄像機、電視機,也沒有電話,唯一的電器就是煎藥的藥鍋子。

看著錢先生書架上那一排排的書,太太楊絳在旁認真看書,那種場景深深觸動了陳道明“突然發覺自己貧乏、可憐乃至醜陋。”

從那以後,之前還有點享受外界追捧和讚譽的陳道明變了,他開始變得低調、剋制。

疫情期間,你的自制力離家出走了嗎?

他努力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有知識、有文化、有內涵。甚至回到天津老家的時候,陳道明都從來不看電視,書房裡的床堆滿了書,他就睡在一堆書中。

正是多年以來這樣的剋制,就連季羨林都曾說過,陳道明的文學水平,可以勝任北大研究生導師。


3

有自制力的人,對生活的更有規劃,也更懂得時間的價值

我們每天身邊都充斥著太多的信息——遊戲、短視頻、段子、各類娛樂新聞。

這些信息分散著我們的注意,讓我們的時間不知不覺的就流走了。

有些人說,沒關係,我有大把的事件可以浪費。

可是我們也忽視了,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力量到底有多麼強大,我想每個人都體會過。

有一本書,書名叫《習慣的力量》

書中說每天讓我們興奮的信息,就是一種對於大腦的獎賞,會更加促進我們養成習慣。


疫情期間,你的自制力離家出走了嗎?

而新的習慣會逐漸替代舊的習慣。這是一個不知不覺的替換過程。

習慣養成後,我們就會去渴望獲取更多的令我們興奮的信息,我們會更加傾向於尋找那些容易獲得而符合我們已經養成習慣的信息。

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循環會讓我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保持在之前的生活習慣中。

也就是說,當你把大量時間投入在遊戲、短視頻、段子、娛樂新聞時,生活中曾經的習慣基本就被替代了。生活規律、作息時間統統不重要了,甚至你連睡覺覺得不重要了。

自制力就是讓你在規律之外還能保持清醒的態度,朝著你嚮往的目標繼續前進。


4

一個勵志公式:1是一天,1.01是一天多做了一點兒,0.99是一天少做了一點兒。

1.01和0.99,到底相差多少。表面看起來只是相差了0.02,實在是微乎其微,不足道哉。

一年365天,這一點點的差距有多大呢?

「1.01^365=37.7834343」,「0.99^365=0.0255179645」

每天只需要多出一點點的努力,365天之後將積累成巨大的力量。相反、每天稍稍的偷下懶,365天后將會失去很多!

也許今天,失去自控力的人會想,我和別人沒有區別,大家一起開始,然而差異就在這0.02,沒有多少個365,有的就是差距。自己獲取在前,更可能在後的要多。

這就是量化。給自己動力。超越自己。

人們都會為自己的懶惰尋找各種合情合理的藉口。心情、環境、現實條件等等,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意志力的衰退,自控的力離家出走。

甚至說,有人找藉口的事件比完成這件事的事件還要久很多,目的也只是為了自己哄自己開心。

疫情期間,你的自制力離家出走了嗎?

其實,拿出紙筆,記錄下每天自己每件事花了多久,堅持一週。就會知道事件到底去哪了。

刷手機,用了10小時。

看短視頻,用了20小時。

追連續劇用了,30小時。

而所有這些事件,遠比你想做的事要更久。

洛克菲勒曾說:

我鄙視那些善找藉口的人,因為那是懦弱者的行為;
我也同情那些善找藉口的人,因為藉口是製造失敗的病源。


生活中那些讓人頭疼的問題,它們的本質是我們不懂得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