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我是熊貓君劉女士。

有段時間很流行“心理舒適區”這個詞。大家都在說,要跳出去,才能擁抱更好的人生。

但很遺憾的說,造成目前市面上的軟文大多數都在鼓吹舒適區有害論,其實的確是不對的科學邏輯的。

原因是從科學心理學角度來說:

“舒適區”這三個字,本身沒有褒義和貶義。是不能被一杆子打死的。

就是突然有天,跳出舒適區成了社會正確。

但事實上,大多數人,

都誤讀了舒適區的概念。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小劉認為,正確認知“心理舒適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建立自我認知。我們才能更好的帶給自己心理的安全感,從而學會悅納自我,熱愛生活。

心理舒適圈並不是人類陷阱。


到底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Comfort Zone,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上世紀初,耶基斯和道森在1907年和心理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

一個人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使人的行為得到上佳表現。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也就是說,人在相對舒適狀態可以將自己能力發揮到最佳,從科學心理學來說舒適區並不是一個糟糕的存在。

而恰恰相反,人在舒適區內,身心放鬆,是相對健康的心理狀態。

所以,呆在舒適區裡,沒有那麼壞。如果一個人能夠保持心理狀態相對平衡,舒適區就是一個穩定的心裡堡壘。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人的心理舒適區是動態發展的。


理解舒適區動態發展的概念,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的成長進步。

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舒適區在我們的母體,我們感覺很安全和很快樂,可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我們活動的範圍不斷拓展。

從人的母體,到人的家庭,再到我們的學校人際關係,最後我們開始步入社會建立起自己的社會人際關係網絡。

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心理舒適區也在不斷動態發展中。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跳出”這個動詞不太適合心理舒適區,我們一般用‘發展“這個詞來形容我們面對新環境的時候的心態。


我們永遠都沒有真正離開過自己的舒適區,人類永遠在拓展自己新的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本身沒有任何原罪。

真正的矛盾是”舊舒適區’和“新舒適區‘之間的不斷調和和適應。

人是在不斷的進步的,生存空間也是在拓展的,這個過程就意味著我們的原有心理舒適區會被改變。

我們會面臨陌生的環境,新的挑戰,而這個時候,恐慌和焦慮情緒就開始蔓延了。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人面臨這種心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人選擇把自己固著在過去習慣的地方,這就是逃避。

也會有人選擇勇敢的邁開第一步,去適應那些壓力更大的環境,去接受過去不曾接受的挑戰。然後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最後,心理狀態協調到完全穩定平衡。

那麼,這樣的人就會開疆拓土,

擁有了更廣闊的心理舒適區。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心理舒適區的拓展,不是為了讓人毀滅自己的疆域,而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新的技能。


美國人諾埃爾·蒂奇,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層次劃分為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對應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有一定挑戰性的知識、暫時無法學會的知識。

這個理論的是要告訴人們,面對新的環境的時候是有一個成長和適應的進階過程的:

原有舒適區→適應學習區→新的舒適區。

如果你面對新的環境的時候,沒有積極的去適應環境。而且懶惰消極,你就會從:原有舒適區→心理恐慌區→原有舒適區。

最後無法實現舒適區的動態進化

而退行回原有舒適區

倘若你就無法獲得成長,並且恐懼改變,那麼焦慮和自我懷疑的情緒就這樣產生了。消極情緒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會讓我們失去自我效能感,變得自卑。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所以,我們對於心理舒適區的理解,並不是要跳出心理舒適區,讓自己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而是讓自己學習和適應之中。不斷的學習和進步,獲得成長的安全感。

讓一開始不熟悉的技能變得熟練。

讓一開始不適應的環境變得適應。

讓自己一開始很恐懼的事物變得從容。

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更寬闊的社會區域內,變得更加強大自信。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人是需要成長的,所以我們舒適區也不能被固化。所以我們才要不斷的自我提升,把焦慮和不安,轉化為腳踏實地的努力。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就是心理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

當你面對未知的時候,你要做的不是逃避。

而是克服自己的怯懦,勇敢的去面對,

然後適應新的環境,變成更強大的人。

讓自己的世界更加開闊吧!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