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還是劇情片——評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

據說,在所有的電影類型中,災難片是觀眾最喜歡的,其次才是科幻片、戰爭片、言情片、偵探片等。所以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災難片十分盛行,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問世。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2012》、《後天》、《山崩地裂》、《烈焰狂峰》、《彗星撞地球》、《先知》等,舉不勝舉,數不勝數。

災難片還是劇情片——評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

但是這一現象在中國卻沒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電影要麼不敢涉足災難,要麼像腳踩在雷區一樣,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淺嘗輒止。有限的幾部電影如《藍光閃過之後》、《大氣層消失》等,在災難的營造手法上十分拙劣,也十分稚嫩。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高科技的手段,而是缺乏掌握高科技手段和數字技術的專業化團隊。所以,中國以前的災難片或者其他片種中我們能夠看到的災難性的視聽場面和段落基本上都是屬於小兒科的水平,與美國好萊塢的《2012》、《後天》、《世界末日》等等相差甚遠,不值一提。而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則不然,它不僅逼真的完成了山崩地裂的地震場面,營造了可怕的震中氛圍,還具備了不遜於同國外任何一部災難大片相媲美的能力,可以說,《唐山大地震》達到了當時國產電影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其中的災難場面不僅與國際級的災難大片不相上下,甚至還有超越。

例如,影片剛一開始那片密密麻麻的從田間飛過的蜻蜓,鋪天蓋地。翅膀扇動的嗡嗡聲令人陡然變得緊張,而災難來臨時,一幢幢樓房瞬間變成廢墟,老吊車晃晃悠悠地倒向地面,一個人從樓上跳下來,剛要慶幸自己死裡逃生,卻又被樓頂掉下來的霓虹燈砸成了肉泥,以及大地被撕裂成兩塊,徐帆扮演的李元妮只能站在其中的一塊上撕心裂肺地呼喊等。都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發自內心的震撼,這樣的災難場面的營造,顯現出馮小剛極其團隊極其高超的水準。從此,中國電影也有了與世界一流電影比拼的能力和水平。

災難片還是劇情片——評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

當然必須承認,《唐山大地震》一片,並非像常規的災難片一樣,能讓災難從頭貫穿到底,且遵循著越往後災難越大、直至推到高潮的一般創作規律,相反,它在電影開始後不久,就結束了對這一場面的營造與講述,轉而去敘述32年之後劇中人物因為地震而在內心深處所受到的劇烈創傷。從這個角度說,《唐山大地震》名不副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災難片,也不是沒有一定道理。

但馮小剛為什麼這麼做呢?他是有他的考慮和追求的,這種考慮和追求也有深層次的考量,一場地震,不過23秒,就是在表現其災難歷程,也難以寫出災難之深,災難之廣。反過來,如果在表現完災難帶來的毀滅性視覺震撼之後,再轉向描寫劇中人物因為地震而在內心深處所受到的劇烈創傷,並且寫出這種創傷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災後的恢復重建就可以輕易癒合的,就比更直接描寫地震所帶來的災難場面深刻。因為他對準的是人的內心,是由事寫人,寫人心靈上的傷痛,寫唐山大地震給唐山人民、乃至全國人們心靈所帶來的傷痛。這種心靈的餘震也是唐山大地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對《唐山大地震》名不符實的評價,只能體現出這些觀影者的淺薄,因為他們未能發現這其中蘊藏著的深刻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意義。

另一方面,任何一部好的影片,都離不開演員的角色創造,《唐山大地震》在這特色上尤其突出。劇中徐帆扮演的母親自然、質樸,就情感的內斂,也有感情的爆發,一句“沒了,就是沒了”的唐山話看似簡單平淡,卻又包含了多少的痛苦和無奈。那場母女相見的戲更是被徐帆演繹得出神入化,讓人淚流不止,體現了起高超的演技。方凳的扮演者張靜初則一直以沉默少言的方式對待生活,顯示出地震對她的創傷十分深刻,就彷彿是一層厚厚的不遠揭開也不想揭開的傷疤一樣。至於陳道明則用高超的演技成功地刻畫了一個養父形象,劇中他憤怒的打陸毅扮演的研究生師哥以及拍打著沙發質問方登這幾年到哪裡去了的場面,酣暢淋漓,動人心魄。其他演員,如張國強、陳瑾等完成的也很不錯。

災難片還是劇情片——評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

當然,《唐山大地震》也並非無懈可擊。首先,故事沿著母親和女兒兩條線索展開,這兩條線索因為各自獨立,直到最後才交叉,先得有些零碎、平淡,就彷彿一個婆婆媽媽的家庭電視連續劇。還有,那些刻意植入的廣告也讓影片遜色不少。但瑕不掩瑜,無論怎樣,《唐山大地震》都是一部值得觀看和能夠體現藝術價值的國產影片,它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是一點也不令人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