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經典《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一片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之處,首先是深邃的主題,鮮活的人物。

作為一部反法西斯影片,《辛德勒的名單》譴責戰爭,控訴了納粹暴行,正如片中辛德勒所言,戰爭把人最邪惡的一面抖了出來,阿蒙也說,錯誤不在他們,在於戰爭。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個人是渺小的,無力的。影片的出色之處在於導演站在人性的立場上,通過全面客觀的在線當時的歷史背景,塑造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來立體地透視戰爭。影片對辛德勒和戈特這兩個不同類型人物的成功塑造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辛德勒的名單》通過對主人公辛德勒的刻畫展現了人類記憶中這段令人髮指的歷史,辛德勒是一位性格複雜的商人;他是個天主教徒,但又是個不安於現狀、揮金如土、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他沉迷女色,有無數個情婦,而且“個個愛他”;他是一名納粹黨員,但是又明顯不同於其他納粹分子;他精明能幹,善用手段賄賂納粹頭目,但他良心未泯,在納粹瘋狂屠殺猶太人的黑暗日子,冒生命危險機智勇敢的周旋於納粹黨徒間,從死亡邊緣成功拯救了1200名猶太人。

再看經典《辛德勒的名單》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在這段歷史時期,辛德勒的性格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發生巨大變化的。

在整部影片中,觀眾主要可以看到關於辛德勒以下一些列的重頭戲:苦心經營搪瓷廠,從已經開動的火車上就下會計師斯坦恩,目睹耳聞大屠殺,就一位猶太姑娘的父親,同戈特討論權利概念,親吻猶太女孩遭到逮捕,車站噴水,傾其所有買工人,不生產合格炮彈而買成品交給軍方,逃亡前的懊悔······通過這些劇情,觀眾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普通商人和偉大英雄的形象。

辛德勒一開始無疑只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聰明能幹,瀟灑大方,剛到克拉科夫,就成為焦點人物,表現出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辛德勒光顧從事地下黑市交易的教堂,僱傭猶太會計師和工人,對黨衛軍軍官威脅利誘打通各個環節,從而大發橫財,透漏出他非同尋常的才幹。但從另一方面看,辛德勒僱傭猶太工人的標準非常嚴格,表明工程期初並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猶太人的避難所。辛德勒在請斯坦恩喝酒時也曾莫名其妙地叫他“滾出去”,這肯定是針對他猶太身份的。當辛德勒知道工廠裡有獨臂老工人時,當猶太姑娘央求他救其父母時,他表現的煩躁不已,並兩次訓斥斯坦恩,說明他以賺錢為目標,而不想其他。綜合以上兩個角度,可以看出,辛德勒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唯利是圖的商人,並不是天使的救世主和大英雄,只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辛德勒的形象才逐漸豐滿,觀眾對他的認識也隨之發生變化,直至最後認為他是一位具有良知、作出義舉的英雄人物。

再看經典《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和一切變化與形式的變化緊密相連。如果說他從已經開動的火車上救下斯坦恩,是因為他的工廠離不開斯坦恩的話,那麼納粹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一幕,使他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他久久駐足山頂,臉上充滿憂傷和悲憤的神情。大屠殺喚醒了本來就在他心中存在的人類良知,使他從此站到了戈特這樣的納粹分子的對立面。辛德勒在嚇跑猶太姑娘後,卻又出人意料的救出其父母,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他向戈特解釋權利的概念,表現出理性思想的光輝。在生日宴會上他親吻兩個猶太姑娘,這幾乎就是他政治態度的表白,因為他當然明白此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還有,炎熱的夏天,辛德勒叫士兵向火爐般的裝滿猶太人的車廂噴水,是其同情心的一次最明顯的外露。他傾其所有買下1200名猶太人,劇情由此達到高潮,觀眾無不為他的義舉深深感動。他不讓工人生產合格的炮彈而買成品交個軍方,即使破產也在所不惜;回到家鄉後,辛德勒對待生活的態度也變得嚴肅起來,他贏得了妻子的原諒,不再四處尋花問柳,妻子成為他事業上的助手和夥伴。最後,在亡命天涯前,辛德勒深深地位專家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懊悔,他臨行前的言行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觀眾。至此,辛德勒形象塑造已臻完美。在觀眾眼裡,辛德勒已經由唯利是圖的商人轉變成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具有人類良知並作出驚人義舉的英雄人物。閃爍著人性之光的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正是對辛德勒良知和義舉的最好寫照。

辛德勒性格變化正是良知戰勝邪惡,本性戰勝慾望的自然轉化。在這次慘無人道的、史無前例的大屠殺中,這一點讓人感到多麼欣慰。更進一步來看,在人類的進程中,邪不壓正才是歷史的永恆規律!

納粹集中營司令官阿蒙·戈特是影片中塑造的同樣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與辛德勒相反,他是影片中關注最仇恨的一個反面人物。難能可貴的是,《辛德勒的名單》通過對戈特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塑造了不同於以往影片中簡單化、模式化的納粹分子形象,剖析了戰爭的殘酷和罪惡。

再看經典《辛德勒的名單》

影片中的戈特是一個兩面人。一方面,他殺人如麻,殘忍兇惡。除了全權指揮大屠殺以外,他自身也殺人無數,在陽臺上射殺怠工者就像是他早餐前的一次晨練。他面無表情地令人槍殺受過教育的女工程主管,卻又讓人按主管說的去做,他打死“偷雞者”,殺死過路的“不比別人高一點矮一點胖一點瘦一點”的婦女,槍殺洗不乾淨浴缸的小男孩,狠狠地抽打海倫······,在他眼裡,猶太人“嚴格說來不是人”,但另一方面,戈特卻又難以自拔的愛上了猶太姑娘海倫,透過他的眼神以及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溫柔,觀眾發現在兇殘面紗後面是個受傷很深、生活在痛苦之中的男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內心是很寂寞的。他很羨慕辛德勒的自制力,他愛上了海倫卻又強壓著自己的感情,最後又因為抵擋不住錢的利誘心情複雜地把海倫也賣給了辛德勒。

由於辛德勒理性的勸誡,戈特似乎一度找回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饒恕了小男孩把珍貴的馬鞍隨意放在地上的行為,赦免了那個在工作中抽菸的女人。然而,對於戈特來說,那點殘存的人性善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很快,他又被惡的本性所驅使,再度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這兩個形象讓人看出,戰爭不但激活了人性中的兩極,而且會讓他們走向頂端的狀態,對辛德勒來說,是走向正義的一面,對於戈特,則走向邪惡。

正因為觀眾看到的是變化的辛德勒、兩面的戈特,所以才可能更自覺的去思考造成這種人物矛盾性格的深層原因,然後順藤摸瓜地找出藏在幕後的罪魁禍首——戰爭。影片中戈特坦言“錯不在我,錯在戰爭”,對觀眾思考以上問題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只有法西斯挑起的戰爭才是這一切罪惡的根源,它應對這一段歷史負責;只有永遠拋棄戰爭,人類才能獲得自由、理性、文明和進步。觀眾的思想有此得意昇華,這也正是本片巨大的社會意義所在。

遺憾的是,戰爭的陰影卻依舊存在,那些發動戰爭的惡魔依然存在,人性中邪惡的一面依然存在,他們就像是蟄伏的魔鬼,一旦氣候適宜,就會傾巢出動,伺機作亂,要徹底根除它們十分困難,就像戈特唄處絞刑時腳下踩的那個凳子,要費很大的勁才能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