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回憶!暑往寒來,你吃過多少斤冬儲大白菜!



北京又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小時候冬儲大白菜的情景,被網上一個帖子喚醒,彷彿就是昨天的事兒,但仔細一想,不幹這件事兒已經至少有20多年了。作為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人,對大白菜的記憶是多彩的、立體的,而且它是一兩代人的集體回憶,這種回憶不僅是餐桌上的,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和北京人一冬天的生活息息相關。

兒時回憶!暑往寒來,你吃過多少斤冬儲大白菜!

舉個例子說,南方人至今理解不了北方人說的“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呀”這句話。南方物產豐富,當然過年吃什麼都行。到了北方,冬天能看見的綠菜,除了白菜就沒啥別的了,而白菜的做法掰開了、揉碎了,最佳方案也就是包餃子了。白菜豬肉餡兒,就是北方餃子裡的經典款,可能還有無數種更好吃的,但白菜豬肉餡兒作為老大的地位無可撼動,原因當然就是餡兒料容易得到。如果一個北方水餃店,連白菜豬肉餡兒都調不好,你就可以勸老闆關門大吉了!

北京人還有句話,叫“豆腐白菜保平安”,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有了豆腐白菜就餓不死了,心裡就踏實了。每年的冬儲大白菜季節到來時,北京全動員起來,忙乎白菜的事兒——運輸、堆放、存儲,滿街都是各種各樣的運輸工具在拉著白菜。在我的記憶中,最多的運輸工具是一種竹子做的兒童車,這種車可以對面做兩個四歲以下的孩子,中間還有個小“桌子”。到了拉白菜的時候,把小桌子一拆,一次起碼能拉四五十斤白菜;另一種運輸工具就是一塊木板,下面裝上四個鐵軲轆,拿根繩子拉著走,這樣的“小車”一次也能拉個三四十斤大白菜。

兒時回憶!暑往寒來,你吃過多少斤冬儲大白菜!

每家的冬儲大白菜一買就是幾百斤,放哪兒呢?住樓房的放在樓道里,無論筒子樓還是單元樓,那時的樓道基本就是大白菜的天下;住在大雜院的最好玩兒,勤快的北京人用一天時間,就能在地上挖出一個菜窖來,大概有個一人多高,上面蓋上頂,預留一個進人的口,白菜一棵棵遞進去,碼放整齊,隨吃隨取。比菜窖更高大上的存儲方式,是利用“防空洞”,但那都是“大院”居民才有的條件了。那些沒有菜窖的平房居民,最簡單的儲存方式就是露天堆放,然後上面蓋上破棉被、草墊子之類的東西,但那會兒的北京比現在可冷多了,夜裡能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所以這麼儲存的,難免讓白菜凍壞。

兒時回憶!暑往寒來,你吃過多少斤冬儲大白菜!

我上小學五年級那會兒,就有學農勞動了,勞動的內容就是去收大白菜,把農民放在地邊上的菜,抱到固定的存放地點。說起我們抱白菜的地方,就更讓人感慨了,就在今天的北京最繁華的CBD地區,現在地名叫大郊亭,當年叫大郊亭人民公社,所以現在的高樓大廈,是建在菜地裡的。

那年勞動抱白菜時,男生每人抱兩棵,女生抱一棵,大家都排隊沿著田埂走,但班上有個男生雞賊,想抄近路搶在大家前面,危險就在這時發生了。在一個看似土地的窪地上,他一腳踩上去,掉進糞坑裡。幸好只到齊腰深,否則性命難保了。但他緊接著做了更危險的動作,就是跑到距離不遠的護城河裡清洗,這條沒經過清淤的河,每年都會淹死人,如果滑進河底淤泥裡基本沒法兒逃。幸好這個同學被農民伯伯及時發現……這是我跟大白菜有關的悲劇記憶。

兒時回憶!暑往寒來,你吃過多少斤冬儲大白菜!

還有個帶點兒喜劇色彩的記憶。我上小學時的那麼幾天,家裡一個大人都沒有,大白菜也沒有了,我看見老楊叔叔家的窗臺上放著大白菜,於是頓生邪念,悄悄走過去……到晚飯時,就聽見老楊的嬸子問他叔:“你說這回買的大白菜怎麼都沒心兒呢?”我一邊兒吃著涼拌白菜心兒,一邊兒偷著樂:菜心兒當然是都被我挖走了!

一晃幾十年過去,白菜豆腐這碗平安菜,至今是我的最愛。當然要是再放點兒鮮肉、鹹肉,放點兒雲腿,扔進倆蛋餃和鮮筍,用雞湯來燒……嘿!那味道就更美了!對了,不過那就不叫白菜豆腐了,叫“醃篤鮮”了,寧波名菜,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