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受人敬仰的應當是英雄,而不是天馬行空。

作為2018年美國偵探漫畫公司(Detective Comics,以下簡稱DC)超級英雄電影的獨苗,《海王》無疑被寄予了厚望。中國院線獨家優先公映的舉措加之導演溫子仁的華裔身份都為該片在國內市場宣發推廣的過程中增添了不少話題性。DC此番在為中國觀眾情感升溫的同時,顯露出力求突破的決心。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據官方數據統計,自12月7日在國內院線首映以來,《海王》總票房已突破13億;首週末票房突破6.5億,一舉奪得12月單片首週末票房桂冠;同時僅用3天時間便打破《神奇女俠》《正義聯盟》等同門影片總票房記錄,創下DC電影內地歷史最高票房成績。

儘管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幾乎就在同時放出了《復仇者聯盟4》官方預告片,試圖聯合《毒液》形成對DC的前後夾擊之勢,亦未能阻止《海王》在收割票房與好評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我們依然是在拍電影,依然是在講故事”,在回顧《海王》的拍攝經歷時,溫子仁表現得遊刃有餘。

這位成長於澳大利亞,被稱為“恐怖大師”的鬼才導演將自身對於海洋的特殊感情投入到影片創作中,運用標誌性的鏡頭語言、創新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打造出一段場景絢麗、規模宏大、節奏明快的海底冒險故事。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在選角上,傑森·莫瑪天生的王者氣質與海王不謀而合,粗獷的外表下氾濫著原始的野性氣息;安柏·希爾德的性感妖嬈則為七國海域的塑造增添了一絲異域風情,極高顏值被譽為繼蓋爾·加朵(“神奇女俠”扮演者)後又一DC招牌女神。“凍齡”女神妮可·基德曼的加盟更是讓整部《海王》充斥了貴族氣息,圈粉無數。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然而剖開美麗的外殼,《海王》的內核是什麼?成為值得探討的事。

說一個有趣的現象:一直被詬病劇情模式過於套路化、缺乏內核的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不停探索著故事在深刻主題上延展的可能;而一貫更偏向成人化、主題嚴肅黑暗的DC卻在此時拋棄以往,迎合快節奏打造爽片。

這樣的做法無非是DC在市場戰略佈局中,轉變思路而落的一道險棋。之所以險,是因為一旦完全拋棄了對“英雄”主題的刻畫,超級英雄的人設就會不攻自破,故事也就不再有任何意義。

隨著海王的加冕,一個新的問題誕生了:“超級英雄”與“英雄”是否能夠劃等號?

不妨舉兩個例子。

2008年,主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拿著50萬美元片酬,用一系列戲謔式的表演自我救贖。從來沒人想到,唐尼竟用一句堪稱神來之筆的即興臺詞救贖了自己,也拯救了即將破產的漫威。

“我就是鋼鐵俠”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這句簡單的臺詞在當年引發了幾乎現象級的熱論。自成兩派的其中一方認為這是對超級英雄定義的一次重要革命,英雄在做出貢獻後值得且應當受到公開禮遇。而另一派則認為唐尼和漫威不僅篡改了漫畫劇情(原著中鋼鐵俠並未公開表明身份),更重要的是,過度標籤化且自我標榜的行為有違超級英雄精神。

此時所謂的超級英雄精神,正是“隱藏在面具之下默默付出”的慣性思維”。而漫威選擇站了前者,用帶有人性光輝的接地氣人設在近十年的超級英雄電影市場中披荊斬棘。但同時也從反駁意見中汲取了養分,開始在深思中積極探索超級英雄故事的突破口。例如《鋼鐵俠3》《美國隊長3》以及《復仇者聯盟3》中,通過在結局刻意製造的些許遺憾,來凸顯主角逐漸成長為英雄的過程中,被現實洗滌過的痕跡。

此時漫威已經開始嘗試說明一個道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強大的能力背後,必須有顆成熟的英雄之心作為支撐。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這樣的思考與轉變固然好,漫威卻不是頭一個。同樣的問題其實DC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歷過。

1996年,由華納兄弟推出的DC漫改電影《蝙蝠俠與羅賓》在市場口碑上雙雙撲街。無厘頭的風格、混亂不堪的劇情以及對蝙蝠俠這一IP的過度消費令眾漫畫粉絲極度抗議,連影片主演都在公開場合表示後悔參演。這次失敗令華納在當年的超級英雄電影市場中徹底沉淪,十年間推出寥寥幾部漫改電影也都石沉大海。

痛定思痛,直到2005年,由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開啟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終於用陰翳黑暗的影調和發人深省的內涵引爆全球。影片中大量的文戲赤裸裸地展示了蝙蝠俠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傷疤,以及在正邪間遊離掙扎的絕望。在激起觀眾內心深處正義感的同時,也對恐懼二字產生類似哲學性的思考: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導演和編劇通過全新的敘事角度、耐人尋味的主旨以及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向世人訴說:英雄無法一蹴而就,相比之下,他們甚至更容易受傷。“憂鬱的黑暗騎士”形象也因此在當時被捧上神壇,併為後來DC漫改電影定下了成人化基調。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至此,超級英雄的定義也許就清晰了許多:擁有超越凡人的能力;與黑暗勢力不懈抗爭,維護正義;外表剛強,內心孤獨的英雄人物。

回到《海王》,當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母后對海王突然說出:“亞特蘭蒂斯一直都有國王,現在它需要更多。但有什麼能比一個國王更偉大?那就是英雄”時,人們期待的一切有關於英雄的思考似乎尚未開始便戛然而止。海王命中註定般地拿到了象徵權力的三叉戟,命中註定般地打贏了戰爭,命中註定般地登上王位,命中註定般地成為超級英雄。

但海王還不能算是英雄。至少在這部影片裡未曾經歷多少風霜的他,還不足以服眾。

此外,無論是《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神奇女俠》還是全線潰敗的《正義聯盟》都給人以一種虛偽做作的“假、大、空”感受。在高成本、大製作的表象下,真正的英雄內核還未貫通至故事血脈裡。

海王加冕了,但DC的英雄之路或許還很漫長

“如何參透往日的成功,講述令人信服的英雄故事,樹立起脈絡清晰的宇宙格局”,是DC陣營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問題所在,也是未來與漫威陣營漫長的拉鋸戰中,牢守半壁江山的重中之重。謹以目前來看,已經黯然與華納分手的扎克·施耐德未曾突破,溫子仁也仍需努力。

《海王》有的是值得誇獎的亮點,但DC的英雄之路還很漫長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