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方方日記海外出版後,輿論一片譁然,今天不談方方,只聊方方筆下的為生活苟且的普通小人物:李寶莉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電影《萬箭穿心》

電影《萬箭穿心》是改編武漢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武漢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故事。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女主角李寶莉帶著典型的武漢女性個性:要強,計較;她老公馬學武也代表了讀書人特點:溫厚,軟弱,自然;在家庭生活中,李寶莉是處處壓制馬學武。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李寶莉

認定馬學武是個慫人,從來沒有想過他會反抗。連搬家送貨的師傅都同情他。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騎在自行車上吃熱乾麵是最常見的武漢人生活習慣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搬家之後,李寶莉還沉浸在喬遷之喜中,悶聲不響的馬學武卻突然反擊了,提出離婚。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要強的李寶莉,當然不會同意離婚。而這場離婚之戰,成為了李寶莉人生的轉折點。她一面求饒示好,內心卻彷彿帶著我給你臺階你馬上下的強勢心態。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馬學武積壓情緒被引爆,他沒有和解。而是選擇和單位的已婚女人出軌。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李寶莉察覺,抱著捉姦在床的心情尾隨,在賓館門外,聽到二人的激情。怒火中燒,準備砸門。卻突然因為一個孩子的聲音想到自己的兒子,哭的隱忍落魄。但控制慾和妒火,讓她不願認輸,她撥打了一通改變所有人軌跡的電話。報警,說有人賣淫嫖娼。警察到來,事情全廠皆知。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馬學武丟了主任的位置,在家裡徹底失去地位,李寶莉站在上風更肆無忌憚。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馬學武下崗,跳江。遺書中讓母親照顧兒子,讓兒子好好學習。沒有一個字給李寶莉。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從此,李寶莉為了兒子、婆婆和自己,當上了棒棒,靠力氣給別人搬運東西謀生,早出晚歸。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一個女人,丈夫早死,兒子對他怨恨冷漠,她雖扛起了這個家,但這個家對她卻沒有一絲感激。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兒子高考,狀元。而對她說“以後,我不認你這個母親,我會靠獎學金生活,我終於等到這一天”。

目瞪口呆!萬念俱灰!十年滄桑,一場空。媽媽的確萬箭穿心啊,自己那麼愛兒子,為他付出那麼多,為什麼?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有點離奇,卻又讓人無法不信服,因為我相信每一箇中國家庭的孩子,或是家庭內部、或是親戚鄰里,都能在其中找到千絲萬縷的影子。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如同電影裡的男女主角,我們也一定見過強勢能幹的彪悍女人,被她的大嗓門所籠罩的屋子裡,一定坐著一個佝僂的、沉默的男人。

李寶莉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生活在武漢這座大城市裡的一類人的性格,她可以頑強地生活著,但也會倔強的堅持自我,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好與壞,這就是生活組成的一部分。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在面臨困難時,男人無法擔當,女人們就吼:“你真是沒用啊!”邊吼邊去扛對方的角色。

然後男人們也在吼聲中越來越不自信和退縮,不光沒有發揮出做為男人的光和熱,找不到尊嚴存在的自信,更讓他們封存自己的內心,同時失去了承擔責任和愛女人的力量。

影片最後,女人在橋邊坐了一晚後想通了,回家收拾行李要搬走。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被婆婆勸阻的時候她說:“我在橋邊看見幾個伢在放煙花過生日,想起我們的伢好像從來沒有像其它的伢那樣瘋過笑過,如果我的離開能夠讓他開心一點,那麼我也值了。”

那個時刻,讓人覺得她是真的懂愛了。

愛從來都不是我自以為是地對你好,這樣的愛一定是雙方都達不到期望的窒息。
愛是退一步,然後把自己放下來,真正地能夠看到對方。

這不是電影,這就是武漢人普通的生活,也是我們的生活。

方方《萬箭穿心》:你明明是個好人,卻為什麼招人恨?

每提起方方,就會想起武漢,每提到武漢,就會想起生活這座城裡的李寶莉,她粗糙,精明,能幹,計較,仗義,潑辣......卻從不向生活低頭,瘦弱的的肩膀挑著沉重的生活重擔,走過街頭的小巷;她活的真實,卻勇敢,種因食果,毫無怨言。她是個好人,卻又遭人唾棄。

電影的結尾給了李寶莉一個新生活的開始。也許就像網上說的一句影評一樣,生活就像那輛破車,但下車推推,卻也還能繼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