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有這麼個人,他博學,能講授《左傳》、《尚書》,他工作體面,是一線城市審計局職工。

有學識、工作穩定、有社會地位,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成功標籤。然而,擁有這些標籤的人,是一個流浪漢,名叫沈巍。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沈巍

最近,他的視頻被傳到網絡,因其博學與身份形成巨大反差,爆紅。

人們好奇,好學又博學且有正式工作,他為何流落街頭?

近日,他的一份自述,解開了謎團,原來父親對他管束嚴苛。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沈巍從小愛讀文史類書籍,但父親深惡痛絕,只能撿垃圾賣錢買書,躲在被窩看,也因此養成撿垃圾的習慣。

他想讀中文或國際政治專業,但在父親的壓力下,選了審計,進了審計局。

在單位因撿垃圾被發現,被認為腦子有病,“被病假”在家,從此開始撿垃圾買書看書的流浪生活,一撿就是26年。

爸爸臨終前愧疚落淚:兒子本可以在學習上有一番成就。

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我為了你好,管你,把你變成我希望的樣子,結果卻毀了你。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

沒有自主性

有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深深誤解,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相信孩子的自主性,認為只有按規劃的道路走,孩子才會好:

孩子喜歡文史哲,偏要他學數理化;

孩子喜歡創意工作,偏要他當公務員。

甚至管孩子到了細節:

不能留長頭髮,學習會分心;

休息時間都要用在補習班,不能浪費;

要定更高目標,不能懈怠……

一期《少年說》,一個男孩哭訴這輩子都不想再吃蘋果雞蛋喝牛奶。因為從小學起,媽媽要他每天吃蘋果,小學六年一共吃了2190個。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管著孩子跟著節奏走,等有天,沒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前段時間有則熱搜,某高校高數老師苦於學生不聽課,上課時用電腦搜索“大學生上課不聽講老師怎麼辦”,被與電腦連接的屏幕展現給學生。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留言區有一條扎眼評論:大學生在假裝上課,卻好意思調侃老師。

在大學假裝上課的,不只是上熱搜的一小撮學生。

《某大學一次性清退22名學生: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正在假裝學習》一文指出,我國的本專科生已有2695萬人,而裡面真正在努力學習的學生,樂觀估計只有500萬。

前一秒還在為高考發狠攻堅,後一秒就坐在大學教室裡發呆睡覺。

一位老師說,很多大學生已習慣被權威、父母左右,也習慣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密不透風的管束,讓孩子沒有了內在動力,待無人管束時,孩子的自主性已然喪失。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

喪失幸福感

北京大學的鄭騰飛,畢業後獲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是別人眼裡的學霸、教育成功的典範。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鄭騰飛

然而,她說決不會要求孩子以學霸為目標,因為被管出來的學霸的苦她知道。

在大學前,她一心修煉考試技能,從未思考過為什麼要上大學、喜歡什麼。

進了北大,對專業缺乏興趣,學習無動力,無人管束,大量時間花在打遊戲、看電影。畢業時,不知如何選擇便隨大流到美國讀博。

讀博時才發現賴以生存的考試成績已無意義,又不具備讀博所需的科研素養,在精英環繞的環境裡,自信備受打擊,痛苦熬到畢業。

她反思,“有卓越成就的人,無不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才是克服艱難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時也帶來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我已年近三十,竟答不出喜歡什麼。這種茫然令我絕望。”

像鄭騰飛這樣,早早被扼殺了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談不上發展興趣愛好和自己做選擇,更不要提成就感和幸福感。

有反思,還是好的。最可憐的是,被管到麻木。

一位在投行做HR的朋友,面試過一位求職者,國內名校生兼海歸,履歷閃閃發光。

然而,這位萬里挑一的求職者,眼裡卻沒有光芒。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應聘時,他說,是父母要的。

完全感受不到他的自豪感和如果成功應聘的幸福感。

張德芬說:“太多條件優越的孩子,茫然地活著,感受不到幸福。”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而活;

沒有內在價值感,需要被誇才能確認自己是好的;

一旦工作或學習受挫,就陷入深深的迷茫……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從小靠外界的力量推著走,抹殺了內心真實的慾望和動力,長大後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無法獲得幸福感。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每個人的童年

都曾有過讓他成為大牛的經歷

很贊同一句話:精彩的人生,是擺脫他人的期待,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努力玩耍。

一位同學移居德國,那裡的孩子大多活得肆意而精彩。她精闢地總結:每個人的童年,都曾有過讓他成為大牛的經歷,關鍵看父母怎麼做。

她鄰居的孩子,跟爸媽去了一次非洲後,對野生動物產生興趣,自己琢磨研究。8歲時興趣轉到了海洋生物上,想當海洋生物學家,需要航海知識,就讓爸媽報了兒童航海培訓。

學了航海後,發現真正熱愛的不是生物學而是造船。在不斷的摸索中,孩子的目標越來越清晰,過程中,孩子還自學了中文,因為造船業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他大學專業是造船,現在已經是造船專家。

相信孩子的主動性,不過分管束,孩子可以自我成長到成才,也活得幸福。

一次,偶遇一位美國老太太。老太太說女兒是幼兒園老師,夢想也是做老師,美國老師薪水並不高。

老太太的話讓我永遠難忘:女兒很愛她的工作,雖然很窮,但幸福極了。

說話時老太太一臉滿足,讓我十分震驚。於我,無法將孩子窮和幸福聯繫起來。

跟大部分中國父母一樣,我大概無法做到孩子很窮,自己卻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瀟灑玩耍,極有可能想方設法讓她換一份不窮的工作,不管她喜歡與否,幸福與否。

老太太讓我想到《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和自由,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熱愛的道路。

知道自己要什麼,活成想要的樣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不曾有這樣的機會,但應該放開管束的手。因為,孩子值得這樣的機會。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愛他

是如他所願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生長,源自於內在生命潛力的發展。”

不過分管束孩子,不是放任不管孩子,而是:

尊重孩子發展的潛能,看見孩子的獨特需求,允許孩子去探索和嘗試,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和自信的人;

養育、保護孩子與逐漸放手並行,一邊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明確界限,一邊克服向孩子授權的恐慌和焦慮,讓孩子習得責任感和能力感;

以示範代替說教,以鼓勵代替懲罰,允許孩子在摸索的過程中犯錯,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和孩子共同成長。

“流浪大師”沈巍身上,有著一個孩子生命潛力的倔強。即便撿破爛,也要買心愛的文史書,唯一的心願是,有固定地方放書,不會因為帶不走丟掉。

豁達堅強如他,不記恨父親,但是遺憾: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一份符合自己意願的工作。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做到,而是本可以。

當我們控制不住管束孩子的手時,不妨想想沈巍。

願每一個父母都學會給孩子真正的愛。

愛他,如他所願;而非,如你所願。


———— / END / ————


以上圖文來源於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公眾號作者萌媽不是虎媽,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微信關注銳柏教育【ID:ReeboEdu】每天為您推送走心好文


上海“流浪漢”意外爆紅背後真相:毀掉一個孩子,就使勁管他!


你,在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