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要說清中國古代軍陣的意義,我們要依次理清古代的幾個術語:陣圖、陣型、陣法。陣圖——陣而後戰,兵法之常。我們首先從《宋史・岳飛傳》的一段記載說起。岳飛年輕時跟隨抗金名將宗澤學習兵法,宗澤說岳飛喜歡野戰,非萬全之計,因而教授其宋軍常用的“陣圖”。岳飛對此說了自己學習的體會:“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現代有的閱讀理解把這段話解讀為岳飛不屑於學習“不知變通”的陣法,而是堅持要臨時“靈活運用”——這種說法無疑是大錯特錯的。岳飛的前一段話肯定了制定軍陣的必要性,後一段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靈活運用軍陣的思想——宗澤傳授岳飛的陣圖,是宋遼戰爭時期河北邊軍平原制騎經驗的精華。結合歷史上岳飛的戰術運用,能夠明顯看出與韓世忠、張俊等出身西軍的將領有所明顯不同。因為西軍長期在西北山地與西夏作戰,更適應的是小股野戰突襲這樣的戰術,而非岳飛慣用的以堂堂之陣對攻。我以為正是岳飛對宗澤所授陣圖學習的結果。

另外一點,從常識上來說,指揮幾百人或許還可以野地浪戰,但到了成千上萬的大軍時,如果沒有事先部署好的軍陣隊列,在臨敵關頭根本不可能有效指揮。無論主將有再天才的戰術構想,絕不可能在短時間正確無誤地傳達到上萬個不同的士兵個體,使其作出統一的戰術動作。宋代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在總結了各種宋代陣法後,更是直接問道:“若不素練施設,敢問何以處之?”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宗澤

說了那麼多,回到上面的話題,宗澤傳授給岳飛的陣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宋遼戰爭時期,常由皇帝向河北前沿的野戰軍頒佈“陣圖”,這也常被後世批評為軍事指揮思路僵化。然而,事實真是這樣的嗎?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宋遼邊境的地理條件特殊,遼軍的入口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針對於此,宋軍在防禦時將重兵集團置於遼軍南下的必經之路的方向(定州、唐河一線),並協調周邊諸軍做出預先的佈置,即通過分兵壓縮遼軍騎兵大兵團的行動空間,儘可能逼迫其在宋軍指定的戰場上進行決戰。

根據《武經總要》所載,這樣的大陣“中軍陣步騎常滿十萬人,前陣騎士滿三萬人”,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戰術陣型的範疇,而是上升到了戰區戰略高度的部署——大約相當於《三國演義》中的所謂“八百里連營”。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與小說不同,這只是大軍靜止駐營下的狀態,一旦接敵,各個單位如何展開、如何變化,並沒有完全體現在陣圖上。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宋代平戎萬全陣圖

陣型——不是靜止的,是打出來的 。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只是大多數人只會單純的列舉中國古代各種陣型,並且大談各自有何優勢劣勢。我們這裡不妨說得直白些,這樣的比較都是在買櫝還珠!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光榮遊戲《三國志V》中的陣型

我們以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擊敗羅馬的決定性戰役——坎尼會戰為例,試作說明。從下面漢尼拔擺出的陣型裡,你們能看出什麼?——嗯……一個前凸的半月陣,步兵居中,兩翼騎兵——“恭喜你!和愚蠢的羅馬統帥看到了同樣的東西~”顯然,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對陣法的認識只停留在這個階段,那我們可以在這裡繼續談論漢尼拔的半月陣和羅馬的三線陣各有什麼優缺點,甚至根據日本電子遊戲的經驗,做出類似“大象吃老虎、老虎吃老鼠、老鼠吃大象”之類的簡單判定。但很遺憾的是,三次元的遊戲規則複雜的多。其中最要命的一條就是——陣,不是靜止的。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坎尼會戰第一階段

回頭來看坎尼之戰。簡單來說,迦太基軍騎兵上前驅逐兩翼的羅馬騎兵;中軍步兵後撤,兩側步兵前插,威脅羅馬軍陣兩翼。至此,迦太基的陣型由前凸的半月陣變為後凹的半月陣,形成了對羅馬軍步兵陣線的口袋包圍。同時,兩翼的騎兵前突驅散羅馬騎兵後,返身包抄羅馬軍步兵身後,從而完成了對羅馬軍主力的包圍,最終打了一個教科書式的包圍殲滅戰。

很顯然,戰役的不同階段,作為主動一方的迦太基軍通過調整戰術陣型,將羅馬軍一步步誘入陷阱,並且最終通過外線包圍,不斷壓縮羅馬軍的空間,使其不能保證維持陣型的必要空間,從而陷入混亂。當羅馬軍不能維持陣型時,即使數量是對方的幾倍,也只能陷入單方面的被屠殺結局。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漢尼拔一開始就擺好了戰役最終階段的後凹半月陣,羅馬軍還會乖乖地鑽進口袋嗎?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坎尼會戰第二階段

陣型的目的,是根據長期的訓練及預定的計劃,將大量的個體作戰單位進行組織化排列及展開。而陣法,則是為了實現戰術意圖,在實戰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度組合的方法。陣型是戰術的基礎,而陣法則是戰術的核心。

戰役開始階段,多采用許多均衡分佈兵力的基本陣型,甚至是具有幾何意義上的對稱(例如孫臏兵法中的所謂十陣)。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迷惑敵人的判斷、掩蓋己方最終戰術意圖;同時也便於根據對方行動,進一步調度組合兵力變化戰術隊形。

演義小說中的擺陣鬥法,往往是雙方隔空拉開,你先擺個“太乙三才陣”,我再擺個“河洛四象陣”,你急忙變個“循環八卦陣”,我再換個“武侯八陣圖”……但在現實中卻不是這樣——陣形,不是擺出來的,而是在實戰對抗中打出來的。就像真的壞蛋顯然不會等著冰河跳完白鳥舞再放鑽石星辰拳大招,對方也不會任由你隨心所欲變換戰術陣型。如何自對抗中完成己方的陣型變化,同時壓制對方調整,就是陣法的奧秘所在。

比如在坎尼之戰中,相信漢尼拔在變陣壓制的過程中,羅馬將軍也不完全是傻子,也一定做出了各種反壓制的努力:比如說試圖完成中央突破,比如說阻止對方兩翼展開,比如說繼續維持陣線以兵力優勢壓倒對方等等……但是,最後勝利者是迦太基軍,只能說明他們的陣法更勝一籌,在對抗中完成了對對方的壓制。

案例:宋遼滿城之戰

結合一個案例整理一下上面所說過的陣圖、陣型、陣法。

979年七月,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幽燕,在高粱河戰敗。班師途中,宋太宗預估到了不久後遼國將興師報復。如前所述理由,事先預判到了戰場將在唐河徐河一線,因此頒下陣圖,安排河北各野戰軍向預設戰場集結,將戰役目標確定為“會兵設伏夾擊”。

九月,遼軍果然調動10萬騎發起進攻,戰役在徐河以北的滿城打響。宋軍在河北的三大野戰軍,定州、鎮州軍約8萬步騎已集結在滿城戰場,而關南軍1~2萬騎兵則機動包抄遼軍側後。

根據宋太宗的規劃,針對步兵為主的定州、鎮州主力“賜陣圖,分為八陣”。但臨戰前,宋軍將領發現敵軍勢大,而八陣過於分散,以至於“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經過陣前會議,宋軍將領決定臨敵變陣,一面派出使者詐降爭取時間,一面將陣型由八陣變為前後兩列的橫陣。“三戰,大破之”。徐河大陣正面擊破遼軍後,關南騎兵及時趕到追擊,將遼軍趕入西山坑谷,最終斬首萬級,俘虜隨軍人員三萬。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引用自曾瑞龍《經略幽燕》

從陣圖層面來說,宋軍在兩個月前就預判到將在滿城決戰,無疑是料敵先機的一著。戰略部署上,以定、鎮軍為鐵砧,以關南軍為鐵錘,從結果上可以說是較好達成了戰役設想。

但是從陣型來看,宋太祖預先佈置的八陣卻受到了前線將士的廣泛置疑。但是各位,如果光看陣型的話,宋太宗選擇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武侯八陣圖,而最後變陣所選擇的只是最基本的兩列橫陣——還記得坎尼的羅馬軍麼?好歹還有三列,比你還多一列,可人家上哪說理去?

選擇兩列橫陣,從陣型的理論上可以舉出很多優點,而在實際運用中最大的優點,還是宋人總結的:這是當時操練最為熟練的基本陣型,能夠最大程度地讓士氣動搖的宋軍恢復信心,同時儘快完成陣型轉換。

所以,最關鍵的陣法對抗,應當是發生在史料中一筆帶過的“三戰,大破之”過程中。在兵力大致相當的步騎對抗中,宋軍是如何梯次投入兵力的,如何確保兩翼安全的,最終又是如何中央突破的,很遺憾,現有的史料記載沒有告訴我們。

岳飛說“陣而後戰”,評書裡開場就鬥陣,古代陣法究竟是啥?

電影《敦煌》中的十一世紀騎兵

最後,反過來說,宋太宗原先安排的八陣一定就是錯誤的麼?我認為也未必。

剛才說過,戰前設定的戰役意圖是:會兵、設伏、夾擊——也就是說宋太宗只希望定州、鎮州軍的大陣能夠在正面扛住遼軍衝擊,而以關南騎兵為奇兵從側後包抄夾擊遼軍。而實際上,由於定、鎮軍太快從正面擊潰了遼軍,隨後趕到的關南騎兵沒有包抄到遼軍主力,而只是尾隨參與了追擊戰。

但是正如後來的岳飛所說的——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前敵指揮官們根據敵勢的變化,和我軍的心理波動,果斷選擇了變陣。雖然計劃有變,但最終同樣起到了很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