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北齊皇帝

“中山迫於漢獻,高洋劣於魏文。但禮樂未施,冠履不假。高論王道,此實多慚。”

這句話是唐朝文學家朱敬則對北齊首任皇帝高洋的評價。雖然只說一人,但在總體上卻足以概括北齊幾乎所有皇帝的品德和行為,那就是昏庸無道、暴虐濫殺。這也使北齊雖然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從疆域、經濟、政治、制度等各方面來看都絕算不上是一個偉大、昌盛的王朝,但卻依舊足以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重要原因。

北齊建國之時的統治基礎隱患

民族融合期間導致下層民眾思想分散不一

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大一統王朝都是以漢民族為主體,而在軍事上則抵禦其他少數民族的進攻,如漢朝時匈奴的戰爭,唐朝時與吐蕃的戰爭,都是如此。但是在兩晉時期,由於

西晉長久以來的腐敗,再加上八王之亂一事的發生,導致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藉此機會侵入北方,建立不同的非漢族政權。而在統治措施上,這些胡人國家又對漢人採取高壓震懾手段,使得當時出現“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的慘惡結果。雖然北齊建立之時,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之間的融合已經進行上百年的時間,但歷史上發生的血案,卻無法消失,併成為不同民族間難以跨越的隔閡。

而六鎮起義一事,更是將這種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挑上臺面,並形成一股大的騷亂。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為防止柔然進攻而設置在平城周圍的六鎮便失去了軍事意義,並且他們遠在漠北,處在與主流社會近乎脫軌的狀態。而當時北魏權力提倡漢化,這些六鎮軍民自然心生不滿,認為自己是被朝廷遺棄的一份子,六鎮起義便就此爆發,使北魏陷入嚴重動盪。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六鎮起義

雖然叛亂很快平定下來,但卻形成了軍閥割據的情況,後患無窮。而北齊則誕生於北魏分裂的東魏之後,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該事件的影響,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無比的大問題。

篡位行為抹黑皇族形象

漢朝後,儒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不但在官方是正統學說,為皇帝貴族所學習,更是在民間廣泛傳播,形成一種濃厚的社會風潮。而在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君為臣綱”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更是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奉行。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一個人若想名正言順地登基成為皇帝,那便只有兩種方法:其一是起兵打敗原有朝廷;其二是掃除各路軍閥。但這兩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還十分不穩定,如曹操當初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因病逝世,留下遺憾。相比之下,

謀朝篡位則顯得異常簡單起來。

但是,靠謀朝篡位得來的帝位,不僅會遭到文人士大夫的鄙夷和不屑,在普通百姓之中也會落下口舌。雖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曹丕、司馬炎等人都採用了禪讓制以使自己的帝位看似正統,但其本質卻依舊是謀朝篡位的逆臣行為。

從一些文人的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現象,如嵇康就對司馬家族的招攬一直持拒絕的態度。前朝尚且如此,高洋逼迫孝靜帝禪位於自己的這一行為必定也是受到當時文人及平民百姓內心深深唾棄的,“高洋以韜晦聞,乃大權在手,悍過乃兄,逼主出宮,驟然南面”。一個建國之初民心便毫無堅固可言的王朝,又怎麼能長久地延續下去呢?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劉協禪位

內部統治者在既有政策的混亂

皇帝接連昏庸無道且在位時間短暫

雖然高洋在即位初期勵精圖治且厲行改革,“有大度,志識沉敏,外柔內剛,果敢能斷。雅好吏事,測始知終,理劇處繁,終日不倦”,呈現出英主風範。但在後期,其卻居功自傲,荒淫無度,轉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年僅三十四歲便暴斃而亡,在位時間也不過八年而已。

其子高殷即位不久便被其弟高演廢黜並殺害,皇室內部極為混亂。而高演雖然有感於高洋後期的暴政,不但在內政上關心民生、輕徭薄賦,更是親自徵兵,大有所獲。但其即位才一年左右,便因病去世,終究使自己的清明政策無法長久地推行下去,更無力阻止北齊的持續衰敗。

雖然高演為了保住兒子高百年的性命而選擇直接傳位於九弟高湛

,但高百年卻終究難逃一死,皇室內部再度上演親者仇殺的慘劇。高湛即位後的行為則更為過火,不但在治理國家上毫無建樹,顯得昏庸無比,更是沉迷享樂,不思朝政,北齊逐漸衰敗下來。

其子高緯也如出一轍,無所改進,直至最後國破被俘,落得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的評價。而從北齊的六個皇帝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中大多為昏庸之君,即便高演有所改變的政策推行,但終因其在位時間過短而無法無法效果,北齊慢慢衰敗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重用奸臣的同時殺害能臣

由於北齊諸位皇帝的昏庸表現,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大多也是奸佞小人,除了會剝削百姓、討好皇帝之外,毫無用處。如北齊著名佞臣和士開無論是討論國家大事,還是賓客會宴,都幾乎與高湛形影不離。他也因此憑藉皇帝的信任而打壓異己,不斷謀求自己的專屬利益。而高湛仍舊對他信任有加,甚至聽從其“陛下宜及少壯,恣意作樂,縱橫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敵千年。國事分付大臣,何慮不辦,無為自勤苦也”的荒唐建議。

除和士開以外,高緯的母親陸令萱也曾憑藉他的信任而權傾朝野,貪汙納賄,奢侈享樂,無人可阻止。而在佞臣當道的同時,北齊的能臣也不斷被殺害。斛律光作為北齊後期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率兵多次打退北周的進攻,為北齊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但後來卻因惹怒小人而被高緯下令處死,其下場不可謂不悲劇。而蘭陵王高長恭亦是如此,在受到高緯的猜忌後,因一句“國事即家事”而坐罪鴆死,

使北齊再無將領可抵擋外敵的進攻。北齊皇帝在消耗自身實力的同時,又自折羽翼,最後被亡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敵人的進攻與外交失敗的雙重壓迫

北周與北齊的連年戰爭與不同境地

在高氏家族還未篡位之時,東魏與西魏之間的戰爭便從未停止,甚至高歡本人也在對抗西魏的過程中憂憤成疾,最後病死家中。而在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之後,這兩者之間依舊如世仇一般,戰爭從未停休。雖然在早期由於北齊的主要核心為六鎮遺民,使其在軍事層面上一度在當時同北周、南陳的三足鼎立中佔據優勢。但北齊皇帝卻並未藉此機會展開對北周的攻伐,反而是沉迷酒色,貪圖享樂,使北齊不斷衰落下去。尤其是在斛律光和蘭陵王被陷害誅殺後,本就勢弱的北齊陷入無人可用的狀態。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蘭陵王

與逐漸衰弱的北齊呈強烈對比姿態的,便是蒸蒸日上的北周。宇文邕在獨攬大權後,不僅推行均田制以改善民生,更改進和發展了府兵制度,將軍事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在位期間,“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勵精;勞役為士卒之先,居處同疋夫之儉;修富國之政,務強兵之術;乘讎人之有釁,順天道而推亡”。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邕的在位時間為北齊最後四位皇帝在位時間的總和,這才使他的政策能夠長久的推行下去,不至於讓皇室陷入混亂的權力之爭。

在面對北周的進攻時,本來尚有一戰之力的北齊軍隊在高緯的領導下,潰不成軍。他不但臨陣脫逃,甚至在慰勞將士時毫無愧疚之心,導致軍心渙散,使士兵們出現“身尚如此,吾輩何急”的消極想法,也不願再為其效力。而北周則不僅在戰術上的制定和實施上詳密周全,軍隊在作戰時也勇猛無比。兩相較量之下,

北齊滅亡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北齊與南陳和少數民族的長久對峙

雖然北齊早期在對周圍少數民族政權和南陳的進攻中取得優勢,並一度將自身疆域擴展到長江沿線,呈現出盛世氣象。但隨著北周的不斷強盛和北齊的不斷衰弱,北周對北齊展開了長年的戰略性進攻,尤其是在後期北齊無良將可用的情況下,進攻愈發猛烈。而與此同時,北齊在與南陳和其餘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聯盟中均以失敗告終,不但沒有援軍,甚至還要面對他們與南北兩方的襲擾,這使北齊軍隊被大量牽制,無法集中全力抵抗北周的正面進攻。

而這種外交上的失敗,看似偶然,其實也是北齊常年奸臣當道所引發的必然結果。一是北齊國內無人有如張儀、毛遂那樣的說辭能力,無法打動其他國家的統治者來派兵馳援北齊;二是當時的北齊已陷入如風中柴火,一吹就滅的艱難境地,

一邊是強盛北周的聯合,一邊是虛弱北齊的求援,孰輕孰重,這些統治者心中自然也無比清楚。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皇帝還不思朝政,北齊何談不會亡國?

結語

一個國家的滅亡絕非一人一事的錯誤,其必定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北齊在建立之初就存在著統治基礎上的極大隱患,但北齊的歷任皇帝們不但沒有盡力解決,反而是沉迷享樂,不思朝政,不斷將北齊推入滅亡的深淵。雖然其存在時間中也有著不少名臣良將的出現,但他們終究在權利的鬥爭中丟失性命,無法挽救危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