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營銷=傳播』?

【為什麼營銷=傳播?】

1、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市場經濟,是不需要市場營銷的。那個時候產品稀缺,供大於求,有錢也買不到貨,還需要憑布票、肉票、指標才能購買。

2、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一直到1992年,這期間產品也是稀缺的,擺地攤都能成為萬元戶。只是那個年代,多數人不敢幹,還是害怕『階級鬥爭為綱』死灰復燃,被秋後算賬。

3、1992年中國的市場經濟才算興起,產品逐漸豐富,直到今天的產品同質化很嚴重。

當產品同質化愈演愈烈時,同一類產品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每一種都產品都使大勁做營銷,都把自己的產品說成一朵花,但消費者怎麼選擇呀?

於是品牌出現了,品牌是降低消費者搜索成本的。品牌的本質是一個符號,怕上火喝王老吉、送禮就送腦白金…

於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點子公司、廣告策劃大師,一開始一個好點子就能賣斷貨,後來有興起了電視廣告,廣告響就是牌子響、能上CCTV就是大品牌、各種銷量遙遙領先…這個時候比的是誰錢多,捨得砸廣告…

緊接著2000年,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起來了,四大門戶網站和百度搜索成為了不亞於CCTV的廣告平臺。

再之後是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興起,電商平臺又成為了最大的廣告平臺。

一直到2015年,都是誰錢多誰的營銷做的就好,摩拜、小黃車等,哪個不是用錢燒出來的,一旦沒錢了,公司瞬間就不行了。現在在興頭上的小藍杯,未來的命運大概率也會是一地雞毛的結局。

4、2009年移動互聯網開始興起,2013年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熟,到今天整個社會、所有的人都已經被全面的移動互聯網化,不單單是各種社交媒體興起,而且是『人人都是自媒體』,人成為媒介的延伸。

這個時候營銷的世界裡,出現了底層邏輯的轉變:中心化的媒體/廣告平臺(電視、門戶網站、百度搜索、電商平臺)逐漸衰落,人都跑到了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上,媒介去中心化了,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中心,這就使得『流量』越來越分散,營銷越來越複雜,營銷的成本越來越高,轉化還越來越差,流量的焦慮越來越強烈,所以到了2019年,私域流量火起來了,私域流量本來早就有,它之所以火起來,是因為人們期待在這裡重新找到流量的來源,來緩解流量的焦慮。

5、在當下我們該怎麼看待營銷?

營銷的底層邏輯從經營產品向經營用戶轉變,過去生產出來產品,流量也很便宜,燒錢打廣告就可以了。

營銷的底層邏輯從『貨場人』變成了『人貨場』,都在想辦法盯住用戶,因為流量太缺了。

其實這一切的底層邏輯歸納於一點就是——商業的話語權發生了轉移:從廠商轉移到了用戶。

而新媒體的本質就是『話語權』的轉移!

科技的發展正在為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個體賦能。人人都是自媒體,當然有話語權了。

所以我才說今天的營銷、當下的營銷越來越=傳播。

在哪裡做傳播?

不是電視臺,而是在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更有效率。

誰能用好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誰的營銷就能做的好,誰就不缺流量。

但問題又來了:社交媒體平臺也有很多,內容太氾濫了,那些沒有內容輸出能力的企業就不說了,他們一定還會越來越被動。

即使有了內容力,怎麼提高內容營銷的效率呢?這才是重點!

從營銷=傳播,繼續往下推演,是什麼在放大傳播?

前面講到——品牌的本質是符號。

符號在在傳播學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

傳播學裡說:符號是載體,內容是意義。

所以要提高傳播(內容營銷)的效率記住一句話:標籤為王內容為後。

標籤就是符號,標籤是互聯網時代對符號的另一種表達。在今天內容氾濫的時代,人們記不住內容,再好的內容,也只能給人們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就是一種標籤。

標籤所代表的有3點:你是誰?你做什麼的或你代表什麼?為什麼你能代表?

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圍繞這3點去做,讓用戶對你形成一個個『IP記憶點』,當用戶知道了【你是誰?做什麼的?代表什麼?】,自然而然就會主動找你了,精準的流量不就來了嗎!你或者你的產品不就從同質化中『脫穎而出』了嗎?

——這就是【標籤為王內容為後】。

為什麼『營銷=傳播』?

總結:我理解的營銷學,背後是傳播學,而傳播學裡最重要的又是符號學。

懂傳播學可以很好的駕馭社交媒體,懂符號學可以100倍的提高傳播(內容營銷)的效率,這也是獲取流量的效率啊,營銷不就是獲客嘛,做品牌也是為了獲客,品牌是私域流量池,IP也是,做好內容營銷,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你的(或你產品的)IP記憶點,你的IP效應就出來了…

所以說營銷=傳播!

——祝福丨IP營銷方法論開創者、《私域流量藍皮書》作者·原創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