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曾國藩說孔子出汗

近來看了看曾國藩的文字,頗為感慨——這個人對祖師爺不敬,自己的兵法也有很大問題,偏偏是個了不起的偉人。信手拈來,便做點讀書筆記吧。

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清代名臣曾國藩讀《養氣章》,這樣總結孔聖人:

“孔子之所以異於伯夷、伊尹者,不在高處,而在平處;不在隆處,而在汗處。汗者,平也、下也、庸也。夷、尹之聖,以其隆高而異於眾人也。孔子之聖,以其平庸汗下而無以異於眾人也。宰我之論,堯、舜以勳業而隆,孔子以並無勳業而汗。子貢之論,百五以禮樂而隆,孔子以並無禮樂而汗。有若之論,他聖人以出類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類革之中,不出不拔而自處於汗,以汗下而同於眾人。此其所以異於夷、尹也,此其所以為生民所未有也。”

文中一連用了六個“汗”字,替孔子一生的功不成名不就而汗顏。作為聖人門徒,初看可謂大膽。然而唐浩明卻認為他解得好,因為孔子“出身底層,一生以教書為職業,也沒有做過多麼轟轟烈烈的事。孔子實際上是在平凡歲月中度過一生的,但他在一言一行、小事細節中,傳播並踐行著他的崇高的思想、博大的仁愛,於己學而不厭,於人誨人不倦。孔子是在平凡中成就偉大、在類萃中超然拔出的聖賢”。

曾國藩的這段話,讓我們能夠隱隱看到他的內心——孔子是一個凡人中的偉大人物,換句話說,孔子那等人,其實我輩也做得。他同時也在說,那些大人先生廟堂之人並非便值得敬仰,反而是孔子這樣的平凡人,才是自己的偶像。

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 孔子當然沒有畫的這樣慘,但晚年比較落魄倒是真的

要是一般人,筆者會覺得他有點兒矯性——不去敬仰那有成就的,反而去敬仰那沒有成就的,是不是腦袋有毛病呢?

可奇怪的是,不僅曾國藩如此,孔門的弟子們也大多如此,沒有誰覺得孔子怎麼沒混個聯合國秘書長之類的職務,錢也沒掙多少,所以認這個老師不光彩。

細細想來,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曾國藩講的,無非是數學而已。

首先是人格上的數學,孔子一生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不肯在原則問題上讓步,卑躬屈節,哪怕是見一下南子這樣的美人,都覺得是對權貴或美色的讓步而內省甚深。只這一條,便比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官吏強多了。在封建王朝中,哪怕是做到了宰執之輩的,又有幾人不曾偏離自己的理想?不曾跪舔過權貴呢?

其次是事業上的數學,孔子一生在政治上一無所成,但教出了三千弟子,確立了儒學的根脈,所以無論是人格還是事業,他起碼都是正數。但那些所謂的成功者,就算鐘鳴鼎食,峨冠博帶,只怕作惡於天下,傷害生民的事蹟更多——也就是說,人生的價值反而是負數。

曾國藩一生,追求的好像也的確不是多高的官職和權利,而是人生的正數,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集中體現出來的思想。

這一點,老薩倒是支持的。比如,一個販夫走卒能不能罵一品大員呢?那就看販夫走卒在他的行業裡乾的怎麼樣。如果他交易公平,勤勞肯幹,就算兜裡只有兩個大錢,一樣可以理直氣壯地罵那些貪贓枉法的紅頂子。當然要是你做個生意都缺斤短兩,也就別罵娘了,梅香拜把子,奴幾啊?

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 他的官做的可比孔子大多了,但他不在乎這個

今天看曾國藩的兵法,有很多堪稱奇談怪論。比如,他堅決反對部隊在家鄉打仗,凡作戰,必須出去打。再有,他提出打仗的原則叫做“扎硬寨,打呆仗”

這兩條曾國藩十分重視的作戰方略,實戰中都有很慘痛的教訓。

比如,抗戰之中,國軍吃的大虧之一便是很多部隊倉促調動到戰線上,因為人地不熟悉,甚至還不如日軍更清楚周圍的情況——日軍戰前作了充分的準備,繪製的地圖往往比我軍還詳細。葉肇的六十六軍是廣東部隊,被派到大別山打游擊,連語言都不通,士氣十分低落,忽然得到命令讓他們出山參加萬家嶺會戰,頓時歡呼雀躍。而八路軍這方面就好得多,靠“子弟兵”在華北如生土上種花一般,便建立起了廣闊的根據地。

保家衛國,這不是明擺著的道理嗎?為何老曾咬定了軍隊不能在故鄉打仗呢?

而甲午戰爭中,湘軍淮軍面對日軍都是想扎硬寨的,問題是人家不和你打呆仗,幾個迂迴戰場就一塌糊塗了——戰場的機動靈活,是近代戰爭的信條,為何老曾非要打“呆仗”呢?這是看了什麼古怪的兵法啊?

然而,等細細來看,竟然發現曾國藩是對的!

忽然想起來這兩天琳琅智庫有曾國藩的講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馬拉雅聽聽,不過不是講曾國藩的兵法,而是對曾國藩的全面瞭解,以及曾氏家族是如何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的,題目是《讀懂曾國藩家書的25個錦囊》

題外話,這個不是我講的,但覺得水平不錯,老薩如今也幫著他們做內容,給自己人的推送,不算廣告吧。

言歸正傳,為什麼曾國藩是對的呢?

因為他的這兩招都是在和太平天國交戰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很實用。

關於只能在外地作戰,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兵都很愚昧,打仗目的第一是餉錢,第二是賞錢,至於國家是何物,朝廷需要效忠,那是讀書人的事兒,湘軍的小兵根本不關心。所以,這樣的軍隊如果在家鄉打仗,一旦不利便會四散逃回家去,但如果是在外省作戰,以這些人的愚昧,和周圍人話都講不清楚,多半找不回家去,只好老鄉抱團取暖死戰到底。無路可逃,戰鬥力自然暴漲。

至於扎硬寨,打呆仗,那是因為他知彼,他的對手都是陳玉成這樣的軍事天才,鬥智自己不是強項。

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善於用計,死的時候只有曾國藩一半的年齡,讓老爺子如何跟他比腦筋急轉彎呢?

但是後期太平軍無論從裝備還是從訓練上來說,畢竟總體比清軍要差一些,所以如果只拼實力,往往太平天國的大軍也奈何不得一支頑固的清軍。因此,曾國藩扎硬寨,打呆仗,便是充分揚長避短,不管太平天國的將領多麼智計百出,我只拖你到懸崖邊纏鬥。最終,還真被他把仗給打贏了!

然而前面舉的例子說明他的戰術有問題,又是怎麼回事?這恰恰是曾國藩值得佩服的地方——他是個非常講實際的人,知道普天之下沒有不可戰勝之法,只能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用兵之道。所以,當他要解決太平軍的時候,便針對性地提出這樣的戰法,如果他能活到甲午戰爭,無疑又會琢磨新的法子來和日軍作戰,斷不會墨守成規。

他用“汗”來描述站在凡間的孔子,自己也是腳踏實地,決不飄到半空的性格,而這也導致了他的成功。

或許,這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諦。

能讓毛蔣梁啟超等佩服的人,豈是等閒?

【完】

曾國藩為孔子的“失敗人生”感到汗顏,為何還將其視為自己偶像?

忽然想起來這兩天琳琅智庫有曾國藩的講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聽,不過不是講曾國藩的兵法,而是對曾國藩的全面瞭解,以及曾氏家族是如何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的,題目是《讀懂曾國藩家書的25個錦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