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作為一名吃貨,我最近一直在追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風味人間》。這部由當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再次“掌廚”的好片子,除了經常深夜“放毒”以外,幾乎挑不出毛病來。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一次奇妙的

風味之旅

連帶著,也開始看陳導著意打造的一款綜藝談話類節目——《風味實驗室》。僅僅是“聊一頓飯”的時間,他的選題卻在深夜深深觸動了我。那一期的主題便是《我可能有個假媽》,剛好配合播出的那一期是《萬家燈火》,讓我不禁想到了一個詞“媽媽的味道”。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仔細想想,除了當年做單身漢的時候,還下下廚自己做做飯,自從結婚以後,我基本就再沒進過廚房,恰巧的是,我愛人也不太喜歡做飯,所以家裡吃飯基本都是老媽“主廚”。唯獨有些可惜的是,正如節目裡所說的那樣,工作越來越忙,中午有食堂,晚上有應酬,反而最近吃老媽做的菜的機會大大減少了。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同樣,昂立每週的食譜都是根據兒童營養學專家根據節氣、時令,以及兒童發育所需要的元素精心定製的,甚至可以拿來做假期裡的家庭兒童食譜,所以兒子在幼兒園一天四頓都吃的相當好。那麼,現在的問題來了,

如果兒子長大以後,他該怎麼懷念“媽媽的味道”,或者說“家的味道”呢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前段時間,央視新聞官微發佈了一則與筷子有關的視頻,並配文: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這段曾在狗年春晚中間穿插播放的公益短片,再次刷爆了朋友圈。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視頻通過一雙雙筷子和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廚房,向我們述說了相同的傳承和溫暖。

牙牙學語的孩子初次嚐到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與長輩共桌吃團圓飯的孩子學會了明禮和尊重;漂泊在外三年的孩子,在廚房氤氳的煙火中再次沉醉於母親的關愛;在餐桌上給奶奶夾菜的孩子已經學會感恩和孝順。中華兒女的文化傳承、血脈親情,在廚房的進進出出、熱氣騰騰中得以延續。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廚房的溫度決定著家的溫度。

我們常說,要看一個家的日子過得如何,進去看看他的廚房就知道了。

只有熱氣騰騰的廚房,才溢滿了生活幸福的味道。

也只有熱氣騰騰的廚房,才能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臺灣李靜曄老師來信陽上課的時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PPT中的一段視頻,裡面只有兩三歲的孩子,卻可以自己擺餐桌、放餐具,甚至還能夠自己DIY處理一些簡單的食材。而李老師的分享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儘管她已經是三位孩子的母親,而且身居要職,依然堅持每天早上起來給孩子們做早飯,甚至也會準備一些帶到學校的便當。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媽媽的味道會帶給一個人最深刻的記憶,這個烙印,烙在孩子童年的味蕾上,一輩子都抹不去。食物可以喚醒人的記憶,味覺記憶,再通過記憶訴諸情感。

父母的愛是可以具象的,廚房裡的熱氣騰騰,用心準備的食物,陪伴在身邊的點滴,走進自己內心的傾述。我們渴望媽媽的味道,不僅僅是對於食物本身的渴求,更多的,還有對於陪伴和建立情感鏈接的訴求。陪伴在孩子身邊,是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那些廚房裡的熱氣騰騰,就是媽媽的溫度。廚房裡的熱氣騰騰,也是一種表達愛的儀式感。同樣的一張餅,是自己一個人吃,還是全家人分著吃,心情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盤菜,是由外賣送來,還是同愛的人在廚房裡經歷擇菜、洗菜、煎炸烹炒,熱熱鬧鬧地做出來,感情是不一樣的。同樣一頓早飯,是在快餐店吃,還是自己早起30分鐘,精心為孩子準備,帶給孩子的記憶溫度是不一樣的。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在一起吃飯,一餐飯、一瓢飲是我們最好的表達愛的方式。

從小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方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習得愛和被愛的方式,自尊自愛,溫暖而堅定。

而他也會明白,經常在一起吃飯的家人,是很難被分開的。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那麼現在問題又來了

作為一對已經常年不進廚房的夫妻,又該如何來陪孩子吃好這頓飯呢?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孩他媽媽,抄傢伙……把奶奶昨天做的紅燒肉拿微波爐“叮”一下,咱們一起陪兒子吃頓飯。

孩他媽媽,抄傢伙!……要不,咱先把奶奶做的紅燒肉“叮”一下?

來源:麥萊恩教育(mylion-ed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