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閹割」值得中國學習嗎?

犯罪學專家宋浩波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曾對化學閹割總結道:

化學閹割「幾乎可完全消除罪犯的性慾」,而且可以使接受人繼續正常生活,僅為壓制會導致犯罪的心理傾向、生理慾望,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制裁方法」,這條觀點,在每一次惡劣性侵事件發生時均支持甚廣。

北師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趙軍,在《新京報》的採訪中曾詳述道:

化學閹割「只能部分解決性犯罪的生理動因」,但性犯罪成因複雜,生理、心理、情景、社會等均有影響。單從生理因素著眼的預防措施,不太可能起到理想的預防效果。極端情況下,「過於嚴厲的、超出人道範疇的懲罰性規制措施,甚至可能導致更為極端的暴力犯罪」。


「化學閹割」值得中國學習嗎?


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張榮麗則認為,針對犯罪分子接受化學閹割後,因心理遭受重創繼而增加社會敵視和報復心理的擔心,有必要對已經實施化學閹割多年國家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研究和評估,全面和準確地評價化學閹割的實施效果,「為立法機關制定與化學閹割有關的法律法規提供科學的參考」。

但在立法方面,對性犯罪者進行密切追蹤(如佩戴電子腳銬)等措施,在中國尚未提上日程。

自 2002 年和 2005 年分別取消了飽受詬病的姦淫幼女罪和嫖宿幼女罪後,如今,中國終在區域性的從業限制上,剛剛走出一步。

2018年9月,武漢市江岸區檢察院針對一起猥褻兒童案,發出從業禁止量刑建議並被法院採納。被告人在刑罰執行完畢3年內禁止從事教育及相關工作。

2019 年 5 月,上海市政法委、市檢察院、市高法、市公安局等16家單位聯合發佈《關於建立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的意見》,以「健全完善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行業從業人員的招錄和管理機制,加強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源頭預防」。

距離化學閹割的立法,也許我們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儘管尚未提上議事日程,社交平臺上,對於化學閹割的「引入」呼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在每一次惡劣性侵事件發生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