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房屋徵收拆遷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是城市改造建設的核心問題。華商報記者從延安市房屋徵收局瞭解到,近年來,延安市先後實施徵收項目區塊66個,完成徵收建築面積231萬平方米,動遷人口5.85萬戶21.57萬人,一點一滴之間讓延安城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市場估價補償基礎上再獎勵20%房補費

“走進千家萬戶,跑遍千山萬水,說了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這是延安市房屋徵收局廣大幹部對徵收工作的生動形容。

民心所向,施政所望。為維護群眾合法利益,延安市房屋徵收局深入徵收現場調研掌握實際情況,通過聽證會、座談會、動員會了解掌握群眾意願,科學制定徵收政策,出臺了在房屋市場價評估補償的基礎上再獎勵20%房補費,切實讓對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被徵收人得實惠。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尤其是2013年以來,延安市房屋徵收局先後實施完成了清涼山、寶塔山、鳳凰山、大禮堂、西北局舊址山體等主城區周邊的居民下山徵收工作,完成了南門坡、南關街、中心街、寶塔山周邊、大東門、鳳凰迎賓樓、向陽溝片區、東關街北片區、七里鋪街等城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徵收工作,完成山體居民下山徵收面積100多萬平方米,下山居民3.9萬戶13.57萬人。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這樣的“大手筆”,徹底終結了山體居民出行難、用水難、取暖難、如廁難的歷史,全面治理消除了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恢復了綠化生態,全面改善了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讓一大批農村居民藉此進入了城區安居樂業。

啟動十多個革命舊址保護工作

作為中華民族聖地和中國革命聖地,延安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延安市委、市政府更是確定要將老城區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革命紅色博物館城。

近年來,延安市房屋徵收局先後啟動完成了西北局革命遺址保護、鳳凰山革命遺址保護、大禮堂周邊、延安革命紀念館周邊、七里鋪杜甫祠景區、邊區保衛處等十多個革命舊址保護和景區環境整治項目徵收工作。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延安6年動遷21.57萬人,“掛”在山上的居民下山進了城

特別是圍繞革命聖地象徵寶塔山,實施了景區環境提升和遊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的徵收拆遷。項目涉及被徵收人527戶,動遷戶1670戶,動遷人口8350人,徵收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總佔地47.629畝,於2017年2月完成全部房屋徵收工作。此次徵遷全面提升了寶塔山景區的周邊環境。

通過徵遷改造建設,如今的延安城區,山青了,水綠了,空間疏朗了,環境優美了,“掛”在山上的居民都搬進了高樓洋房,“窩”在棚戶區的群眾住房得到了徹底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城市品位也在不斷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